• 88阅读
  • 0回复

传统与现代对话 经典和时代结合 导演任鸣谈新版《日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3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纵横

  传统与现代对话 经典和时代结合
  导演任鸣谈新版《日出》
  本报记者童古丽珂
  今年9月24日是中国戏剧大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院长曹禺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的日子。为此北京人艺特举办了“曹禺经典剧作展”,排演了《雷雨》、《日出》和《原野》。其中,《雷雨》是五十年代夏淳导演的原版,此次由顾威指导复排,保持了几十年前的原汁原味,观众从中感受到传统作品的魅力。由李六乙导演的《原野》是小剧场戏,也是北京人艺首次排演《原野》,这个“2000年实验演出本”,比较强调现代感和实验性,观众对此争议很大,褒贬不一。《日出》曾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分别由欧阳山尊、刁光覃导演过,这次由任鸣导演的新版《日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现代手法,使经典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受到观众的好评。
  日前记者采访了《日出》的导演、北京人艺副院长任鸣,他就经典剧作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新角度诠释《日出》
  让观众走近经典
  《日出》是曹禺先生1936年创作的,以三十年代为背景,其商品经济背景比较容易与现代的生活挂上钩,也比较适合从现代的角度来解释。因此新版《日出》在整体解释、舞台演出样式和处理手法上与过去写实的版本有很大不同,无论戏剧观,还是美学观都有新的表现,更多地融入了现代的因素。这种现代感能够让观众更直接、更方便地理解经典;同时显示出曹禺先生的作品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是有生命力的。
  过去在解释《日出》时主要围绕着阶级斗争,而这次在突出人物性格命运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同时,把经济的因素也强调了出来。在今天的时代,从商品的、经济的角度解释这个戏,观众能更深刻地理解商品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该剧的艺术设计中,使用了一些现代表现手法,比如舞台、布景和音乐等方面,既表现出了经典剧的古典美,也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一开场,陈白露出入的交际舞厅变成了“迪厅”;第一、二、四幕的大饭店布景类似现在的五星级酒店,金碧辉煌,第三幕又回到三十年代灰暗的妓院,都由旋转舞台交替变换;剧中出现了“嗨”、“帅哥”之类的新词儿和口语化的对白;英文歌曲、遥控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这些手法的运用拓展了时间和空间,表现出历史和现实的对话。
  任鸣说,之所以重新诠释《日出》,调动这么多现代手段,就是为了让人们面对经典时,不再像光顾古董店一样远远地欣赏,而是身临其境走到剧情中,产生共鸣。
  首先必须是曹禺的
  然后才能是现代的
  戏剧历史上,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有不同版本,每次改编的效果不尽相同。在这次新排《日出》时,特别注意了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任鸣说,必须继承传统、忠实于原著,曹禺是第一位的,第二才是现代的。我们是为了纪念曹禺先生才重排此剧,如果面目全非了,就失去了意义。
  新版《日出》不但保留了原著中的全部人物和主要台词,甚至连场序都丝毫没有改变,只是在语言上略加修饰、比较口语化。特别在表现人物方面,新版《日出》和过去一样,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塑造人物,力求使每个人物都能打动观众的心。
  改编经典剧,不能无视经典,更不能以损害经典为代价,只表现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感受。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传世的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属于人民。我们的艺术家有责任成为经典作品的承传者。而新版《日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以尊重经典为前提,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手法,让更多的现代人理解接受它,使这一部几十年前的作品跨越时空,来到现代生活中,显示出曹禺作品的长久艺术魅力。
  文内图片分别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个年代公演《日出》的剧照:①为1956年的演出照,杨薇饰陈白露,周正饰方达生;②为1981年的演出照,严敏饰陈白露,杨立新饰方达生;③为今年演出的《日出》,郑天玮饰陈白露,冯远征饰方达生。(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