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琴笳和鸣奏华章——评新编历史剧《胡风汉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3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琴笳和鸣奏华章
  ——评新编历史剧《胡风汉月》
  张帆
  在中国首届评剧艺术节参演的剧目中,由石家庄市青年评剧团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主演的《胡风汉月》,像一道靓丽、华彩四溢的彩虹,使观众激动难抑。
  《胡风汉月》从构思、创作到搬上舞台,整整历时三年,光是对剧本大的修改就进行了六次。《胡风汉月》的成功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从剧本到唱腔、到表演、到服装、到道具、到舞美、到音乐,精美考究,是一台多年难得一见的精品。
  《胡风汉月》这出戏,展示的是东汉末年两个民族、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从对抗、冲突到理解、融合的波澜壮阔的画卷。其中蔡文姬、左贤王、董祀等历史人物以及昭君的魂灵、昭君守墓人纷纷登场,戏剧冲突、矛盾纠葛环环相扣,张弛相宜,中原文化、大漠风情相互交织,既有刀光剑影慷慨激烈,又有诗情画意情意绵绵。
  《胡》剧重点写的是蔡文姬与左贤王的爱情故事。文姬入胡开始是被动的、无奈的、勉强的、痛苦的、抗争的,但随着她对左贤王的逐步认识,她变成了主动的、情愿的、欢乐的。左贤王敬重蔡文姬的才情和人格,他主动送她回汉,但蔡文姬却被左贤王的真诚感动了,融化了,她三上马又三下马,终于丢掉马鞭主动地留了下来和左贤王结成了伴侣。到第五场,即十二年后,文姬出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一身胡装,光彩照人,她以对大漠的无限深情和自身的无限幸福,从心底唱出了:“十二年光阴似流水,汉家女实实在在成了胡王妃,生一双小儿女天真俊美,与王爷恩和爱琴奏笳随……”尤其是她突发奇想把汉家茶、胡家奶巧配起来,并唱出:“汉家的茶,胡家的奶,突发奇想配起来。水乳交融合一块,茶香奶香配起来。”这是多么形象、多么生动的一曲胡汉一家水乳交融的颂歌!这出戏始终围绕蔡文姬与左贤王的爱情主线展开,他们之间的美好结合,琴与笳的和谐鸣奏,不是正代表着两个民族的友好和谐和两种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吗?
  有了成功的剧本作基础,他们集中了省内外的精兵强将,八仙过海,大显神通,群体打磨,保证《胡》剧各个方面的高质量。其中一级导演张秀元,先后荣获过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提名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奖”,全国评剧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等,他在这出戏中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
  戏曲的程式只有成为塑造人物的手段,才能有它的生命力,一个演员在舞台上是否成功,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对技巧的运用。好的演员总是把对人物的把握,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表现出不同场景人物的心理状态,从而塑造出“这一个”的典型形象。担纲饰演蔡文姬的刘秀荣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三年多的剧本创作,六次大的修改,她都是参与者,对情节和人物她已经研究了三年。唱腔的创作是她和作曲家樊继忠共同完成的,哪一段哪一句哪一字是什么感情,高低、抑扬、顿挫、断续,她了然于胸。在人物的表和唱上她反复推敲,力求每句念白、每句唱腔、每个动作、每个眼神,甚至每个叹息、每个微笑都精心探求,使之恰如其分地体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心理。她演的蔡文姬痛苦中不失高雅,抗争中不流于俗野,欢快中不失大家风范,别离时的伤痛中显出临事能静和绵绵的柔情。这出戏的情节大波大折,大起大伏,蔡文姬也表现出多侧面的性格,刘秀荣的表演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尺度。
  蔡文姬这一人物的塑造成功,也离不开其他配角的烘托。饰演左贤王的赵立华是著名评剧艺术家马泰的弟子,饰演四娘的是著名艺术家赵丽蓉的学生,其他也都是有很高艺术修养和造诣的演员。红花绿叶,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终于使这一古老题材焕发出了新的艺术光彩,在评剧舞台上又树立了一个璀璨照人的崭新的蔡文姬的典型形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