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牧歌·渔歌·诗意——王明明作品的审美空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3
第7版(美术世界)
专栏:

  牧歌·渔歌·诗意
  ——王明明作品的审美空间
  陈履生
  王明明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画家之一。
  说他著名是因为他“少年得志”——以儿童画多次在国际上获奖;又因为他“青年得福”,能够得到吴作人、李苦禅、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等诸名家的指点,实在难得;还因为他“中年得运”,其画较早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尽管他很著名,但是他不张扬,又是那么谦逊,所以他能不断地进步。古人常言人品与画品,这之中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人品好、画品也好的画看起来就是赏心悦目。
  如果以传统的论画准则来看王明明的画,应属于“能品”加“逸品”。所谓“能品”乃“形象生动者”;所谓“逸品”乃笔简形具、出于意表者。传统的文人画鄙薄“能品”,而把“逸品”看成神明,以为是生而知之。可是现代画家如果纯以“逸品”示人,可能吃饭都有问题。况且能够懂得“逸品”、理解“逸品”的可能都已经成为“大熊猫”之属了。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和古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能品”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可是“能品”的内涵也与过去稍有不同。有些准则是不变的——能而不匠,能而不俗;能而雅,能而逸。
  王明明之“能”,是以人物名世,而又兼擅花鸟、山水。王明明的人物画分两类——时装人物与古装人物——时装人物以女性为主,古装人物以男性为多。在这样的题材特征中,他的审美理想和技法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和许多同时代的人物画家一样,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专长,他着力表现藏族和沿海地区人们的生活,立足于水平面与海拔高度的两极,把放牧和渔猎这两种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得那么优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扬的牧歌或渔歌。时装人物磨炼了王明明的“能”,而古装人物则塑造了王明明的“逸”。像豪放的古代文士一样,王明明沉浸在没有拘束的古代生活之中,实际上这是依靠文本和理解而建构的一个理性社会,听泉、行旅、垂钓、消夏,七贤、屈原、东坡、诗圣,所有都在毫无拘束的表现中展现了“逸”的人事和审美。为了反映他的人文理解和现代精神,王明明吸取了明代绘画的一些特点,更加注重配景以强化氛围的表现,这不仅区别了当代其他画家的风格,而且在多种技能的交织中表现出了他自己的个性特点,显示了他的“能”,并领风气之先。
  王明明之“逸”,除了题材的选择之外,主要表现在他的笔墨上。他善于用线,在变化中得生动之趣,尽管这是传统的表现方式,但是他在组合时创造出一种现代的意境。特别是有时以类似“铁丝”的线条,表现出造型中的一些现代特质。他比较注重传统技法的运用,但又不排斥新的技法和新的笔墨,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到传统笔墨的继承和新生。王明明是以传统的“逸笔”的语言形式加现代的审美时尚来表现空灵,以“能”来表现“逸”,从而创造了“逸品”的现代方式。王明明是当代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坚力量。他的画显示了传统绘画样式在新时代的生命力。(附图片)
  →金色池塘(中国画)王明明
  ↑蒲松龄先生讲书图(中国画) 王明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