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东北田间看科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4
第2版(要闻)
专栏:

  东北田间看科技
  本报记者 曹照琴 陈陆军
  东北的9月,天高云淡,大地处处丰收在望。9月9日上午,吉林省九台市龙家堡镇翻身村四队队长阎洪成,带领我们来到田间地头,亲眼看看农业高科技的威力及推广农业技术的艰难。
  阎洪成把我们带到他家的果园,看其中的一棵海棠树。我们注意到,这棵树的果实结得出奇的多,密密匝匝的海棠果缀在枝头,就像编的大蒜辫一样。虽然撑着支架,沉甸甸的果实还是压折了不少枝桠。据介绍,这个果园共有2300多棵果树,只有这一棵达到这种挂果水平,因为这棵树用了“药”。
  原来,今年春天,省会长春来的专家要在这个队免费推广一种农业高科技产品,当地农民称这种产品为“药”。因为担心上当受骗,在一再动员下,只有10户农民愿意免费试试,后来又有5户中途退出。作为一队之长,阎洪成没有退出的余地,他只好在自己的果园里挑一棵海棠树冒冒险。这一试确实让他吃惊不小,就那么点白粉末,兑水用喷雾器注入根部的土壤里,后来果树的产量竟然翻几番。
  今年8月初,这几位专家又来到村子里,鼓励农民用“药”,在罢了园的瓜地里种黄瓜、茄子等蔬菜。村子里上了年纪的人对之嗤之以鼻:“种了几十年的地,有谁见过东北入了秋还在露天下黄瓜豆角苗的,到下霜前恐怕连黄瓜叶、豆角秧也吃不到。”然而,科学就是那么神奇!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记者就在村民阎成学家的菜地里见到了已“挂果”上市的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阎成学告诉我们,没想到这“药”还真能缩短生长期,原本两个月结果的黄瓜,如今30多天就能上市!据介绍,阎成学家今年在撂荒的甜瓜地试种的这3分地蔬菜,可增收3000元左右。
  用这种“药”种水稻会如何呢?记者又来到饮马河镇饮马河村的水稻对照试验田看个究竟,我们看到用“药”的水稻明显更黄一些,成熟期提前。随手扯下稻穗看看,秕谷也十分少见。据毕业于吉林农大的试验员王兴介绍,今年东北大旱,用这种“药”后,水稻不仅抗旱保水能力增强,产量也可增加15%左右。
  来自美国的专家简正亮告诉我们,这种“药”更大的作用其实在于保水抗旱。他介绍说,在内蒙古恩格贝沙漠示范区,日本志愿者种下的杨树成活率不到10%,而今年他们用这种“药”在原地种下的樟子松成活率在90%以上。今年春天,包头市一家公司在黄河大堤栽下的4万株沙柳几乎全部旱死,8月份改用这种“药”试种后,目前的成活率在97%以上。
  这种“药”的俗名叫有机保水肥,据研制单位长春君子兰集团吉福公司和吉林工学院的专家介绍,它是从玉米淀粉中经高科技合成的高吸水性树脂,工艺国内首创。它的特殊性在于能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的水,并能在植物根部形成千万个像小水库一样的富含养分的贮水体,这些“小水库”既不蒸发也不渗漏,但植物却能通过渗透压缓慢吸收里面的水分和养分。
  长春市市长李述告诉我们,有机保水肥对农业的贡献可能是开创性的,它将在西部开发的还林还草和高纬度地区反季节种植中大显身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