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感恩《千家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3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感恩《千家诗》
  铁瑛
  在我国古典诗歌选读本中,《千家诗》和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受益者多如恒河沙数,堪称诗苑“双璧”。每当展卷吟咏,就让人感到这已经不仅仅是诗,更是一种慈母般恩情的源头。
  我的案头,有好几种“千家诗”。爱不释手的有四本:一本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1980年10月第1版),一本是岳麓书社的(1987年3月第1版),一本是花城出版社的珍藏本《千家诗评析》(1998年2月第2版),还有一本是中华书局的《新编千家诗》(1999年5月第1版)。这四本书,不仅在装帧设计上自具特色,其内容亦各有千秋。
  我在得到手头这些千家诗集之前,还见过另一本《千家诗》。
  那本《千家诗》,与其说是一本诗集,还不如说更像一部从哪家老阁楼上翻寻出的家谱。它属于哪种版本,也已无法知道了。只记得书是线装的,封皮是一种少见的粗糙硬纸,内文雕版石印,文字竖排并圆圈标点,显得古朴凝重。从残破的程度看,诗集已经经过不少周折了。这本书是我父亲珍藏的,也是他平生拥有的唯一的一本书。所谓珍藏,是因为我常常看见父亲从他那只心爱的漆色斑驳挂有铜锁的小木箱里,小心翼翼地取出诗集来。父亲很早失去了生母,只念过一年老书,诗册是老书先生赠送的。老书先生又是从哪里弄来的?为什么独独将它送给父亲?不得而知。反正诗集至少哺育过三代人了。父亲虽然辍了学,但他并没有失去对文化的渴望。他把这种渴望一点不少地倾注在仅有的一本《千家诗》上。在生活中,我那算是文盲的母亲比父亲还能干,但父亲由于拥有了这本《千家诗》,尽管脾气古怪,母亲总是让他几分。由于父亲平时会念上几句古诗,村里人也都敬重他几分。儿时,父亲教给我的第一句书,就来自这本《千家诗》:“云淡风轻近午天……”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诗集被东藏西藏,终于不晓下落。然而,在我少年的内心深处,已经挽下了一个解不开的“千家诗情结”。
  我手头的几种《千家诗》,其中之一——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那本,还凝聚着一段友情。那是1981年秋天,我在湖南娄底师范读书。学校新建不久,坐落在一片红土中间。寂寞的日子里,我开始了文学创作。为了向中国古典诗歌汲取营养,我忽然想起父亲的那本《千家诗》来,心中不禁升起缕缕惆怅。去一些大大小小的书店,竟然没有看见《千家诗》的影子。一个黄昏,信步走到校外的一爿乡间商店,看见一位梳着马尾辫的姑娘在专注地读一本书。原来她读的正是一册《千家诗》。攀谈后我才了解到:姑娘是店主的远房亲戚,由于患了小儿麻痹症,书读到初中一年级就辍学在家。不幸的遭遇并没有磨蚀姑娘的意志。她想成为一名作家,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就经常设法给她弄来一些文学书籍,其中便有这本《千家诗》。或许是缘分,姑娘特别喜欢这本书,在母亲的辅导下,她一首一首地啃……姑娘见我对她手中的那本《千家诗》颇感兴趣,竟在临别时慨然相赠。我的心情一下子被她明澈的眼神和书本上的“千家诗”三个字照亮了……
  多年后,姑娘如愿以偿成了某地小有名气的诗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她的创作谈中,我读到这样一句话:“我是读着《千家诗》,跨上文学和生活之路的……”那么,她当然不会忘记滋养过她的《千家诗》,就像一株成熟的庄稼永远感恩脚下博大慷慨的土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