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经贸洽谈会,可别变了味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56)

 经贸洽谈会,可别变了味儿!
王慧敏
  今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某省举行的“第八届经贸洽谈新闻发布会”。省领导介绍情况时说:我省的洽谈会,一届比一届成功。八载春秋,签订合同总金额达400多亿元。
  400多亿,乖乖!对于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省来说,这是多大一笔投资!前不久,在该省采访,和省计委一位熟识的处长聊天时,问起400多亿合同的落实情况,处长王顾左右而言他。我打破沙锅问到底,他只好露了实底儿:要是真有400多个亿,省里不早就厂房林立了?实际上,全省真正到位的资金,超不过两个亿。
  他说,这些年办会的花费恐怕比到位的资金还多:八届洽谈会先后建了8个场馆,一个比一个档次高。这还不算,每举办一届,招待、纪念品、旅游……各项费用加起来,没有一二千万元下不来。收获呢?意向性合同倒是签了一大堆,可很少有兑现的。
  令人困惑的是,类似的买卖,还有不少地方在做。近些年,各种名目的洽谈会、招商会,“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是省里举办,眼下市里、县里也争相举办。上个月,我就收到了4份洽谈会的请柬。
  洽谈会上爆出的一些“花絮”,简直不可理喻:某市连续举办了6届经贸洽谈会,年年都向所辖的县下达指标,为了不断有所突破,指标越定越高。今年规定,每个县至少要完成3亿元的合同任务。县里再把指标层层分解,连司法局、医院、学校也摊了任务。
  有些地方为了提高洽谈会的档次,不惜花重金请外国人来装点门面。某市有位华侨旅居澳洲,市里便年年委托他组织些老外与会。这些人只要在开幕式上露个面,待电视镜头扫过,便算完成任务。另有一个市,请不来外商,就到高校请些外教、留学生充数。
  如此招商引资,对于举办方来说,收效可想而知。客商又能从中得到哪些好处呢?某县一位国有企业的经理向我抱怨:参加这样的交易会、经贸洽谈会,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最大的好处是,县领导们游山玩水有了借口:今天是张县长南下招商引资,明天是王书记北上经贸洽谈,一年四季,县领导们走马灯似的外出。不管哪个领导出去,都要带一拨人,哪一次不花个十万八万的!我们几家效益好点儿的企业,便成了“唐僧肉”。有些经贸活动根本和我们不搭界,县里也硬要我们参加。说白了,我们的任务就是为领导们一路上“买单”。这些年,我们企业先后参加了20多次经贸活动,钱花了几十万,什么事也没办成。
  通过举办经贸洽谈活动,招商引资,借助外力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本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如果像上述那样招商引资,除了劳民伤财,又能给当地带来什么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