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离林不离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5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离林不离山
  万兴
  “为什么还叫我们砍树?”武当山林场的职工在报纸上发出了这样的质问。他们说:“因为我们实在不想再过以砍树为生的日子了,因为我们谁也不愿由于森林植被破坏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了。”伐木者决心放下斧子,靠山人提出不“吃”树,这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事,真不简单。
  他们的对手似乎是湖北省林业厅。为了保吃饭,林业厅至今每年仍然给这个林场4000多立方米的间伐指标。你不砍,我偏要你砍,好像是在对着干。其实,林业厅有它的难处,不让砍吧,就得把林场干部、工人的生活管起来,像过去那样全部靠财政拨款,这办得到吗?显然,下发“间伐令”也是无可奈何的。
  类似的事情20多年前我就碰到过一次。当年去红松的故乡——小兴安岭,我满山遍野地寻找原始红松林,两三天过去了不见它的踪影,我于是在报纸上写《红松的故乡,你在哪儿?》当地干部告诉我:“都差不多砍光了,要吃饭呀!”我和他们商量、探讨,甚至提出“战略性口号”:走出森林!人类挽救森林,唯有走出森林。事实证明这还真有点道理,前些年包括小兴安岭在内,不少林业工人开始走出森林,下山另创他业,很多树木由此免遭砍伐的命运。
  不过,当前情况发生了变化。以往林业工人转移,主要有三个方向:一回家种地,二去乡镇企业干活,三进城打工。如今,继续向这三个方向转移都受到阻滞:地少,种地的人多,粮棉不好卖,农民现金收入减少;改制后的乡镇企业不少搞起了资本密集型,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而城里都在搞产业结构调整,工人下岗,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看来,继续走出去困难不少,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努力开辟新的转移渠道。
  由此我想到了农村的“离土不离乡”,乡下人就业大多走的是这条路,说得上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单以种植业讲,我国有宜农荒地约5亿亩、宜林荒地11亿亩左右,“四荒”开发这些年一直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战场。“离土不离乡”的特点在于就地就近寻找就业出路,事实证明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的基本立足点。参照“离土不离乡”,山里人搞个“离林不离山”,相信是很有意义的。以武当山林场为例,除种珍贵药材、养野生动物外,它地处武当山名胜风景区内,自然、人文景观多,发展生态旅游即可转移林场大批劳力,且经济收入可观。当然,如今搞的是市场经济,我们不能再叫林场工人“白手起家”干什么。我相信国内外有识之士,一定会看到那是块风水宝地,何不投资开发,共同发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