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重造青山绿水靠什么——贵州清镇市王庄乡退耕还林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6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聚焦

  重造青山绿水靠什么
  ——贵州清镇市王庄乡退耕还林纪实
  本报记者 胡跃平 孙海涛
  贵州山峦起伏,退耕还林之路正在山岭中蜿蜒。我们带着忧思从龙里县的谷脚镇走出(见8月29日本版报道),却被清镇市王庄乡的满山新绿点燃了心头的希望。
  梦里的好事眼前的绿
  9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来到王庄乡高山村已近黄昏,山坡上还有10多个村民在为黄训德家新种的“金秋梨”搞秋季抚育,锄去树苗周围的杂草,埋进土里作肥料,留下一个个直径1米的“果盘”。今年高山村退下1800亩玉米地,其中1300亩种了金秋梨、板栗和优质牧草,存活率达85%以上。3月中旬种下的树苗已2尺来高,顺着“跳蹬河”望去,两岸山坡上连片的树苗生机盎然。
  粑粑店村村民组长周发斌形容退耕还林:“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等好事。退耕还林达标,每亩地每年国家给150公斤粮、20元管护费,还无偿给树苗,自己种树自己得。”往年,他在坡上盘弄一季苞谷一季油菜,除去成本,一亩满打满算不到百元收入。现在20亩土地留下几分好地种蔬菜,其余全部退耕种上了梨和板栗。
  36岁的乡党委书记彭存斌,个头不高,精明沉稳,从前年起就带着山民搞退耕还林。乡里印了5000多册《水土保持法》发给每户村民,搞培训,做规划,将1.8万亩坡地停止耕种,分片划到14个行政村办还林试点,两年种了6000多亩梨、桃和板栗。
  机遇垂青有心人。今年春节前,彭存斌得知国家有了退耕还林的大政策,年初三就赶回乡里,召集乡领导合计,早准备,早动手。正月初七,全乡30多名干部分头下去挨家挨户动员,晚上开村民大会,然后立刻动手抢季节挖树坑。
  3月9日,清镇市林业局长袁柳江从省里开完试点动员会,第二天就被彭存斌拉去王庄,老远看见山上有几百个村民在绵绵阴雨中挖树坑,将近13万个树坑都挖好了!袁柳江十分感慨:“让他们试点我放心。”
  复杂的事情细细做
  王庄乡搞退耕还林,第一项细致活儿是丈量土地。山区石旮旯地的农民,从来以收成估计亩数,偏差很大。要搞好设计方案,先得测准耕地面积,再根据各家权属证,按比例分摊。
  数据以市林业局的勘测为准。记者看到,从局长到技术员,个个皮肤被晒成古铜色。局长袁柳江说:“上面也没说不许看着地图勾画。但是,只要铅笔勾绘的线粗一点,一亩地的误差就出去了。我们坚决搞实测。”
  袁柳江带着12名技术员一连40天扛着罗盘仪、塔尺,山前山后跑。1万多亩耕地,涉及3840家农户。7月烈日当空,出门前,家属们一再叮嘱戴帽穿衣打伞,可一爬上山头就顾不得这么多了。结果人人脸上晒脱了皮,但每块地的数据连小数点也算得清清楚楚。虽说清镇市设计方案最后向省里交卷,但是数据准确,家家村民在实测表上画押盖章。王庄人说,那是“乌龟跌在石板上,硬碰硬”,没有一个农户表示异议。
  确定树种也是桩大事。要找既有生态效益、又使农民有收益的树种。清镇市尊重农民意愿,选择了金银花、三倍体杨树、金秋梨、板栗和优质牧草。各乡镇根据林业局提供的实测面积、立地条件(即坡度、坡向、海拔、土壤等自然条件),确定专人和一家一户商量选树种,经常谈到夜晚12点,直到两厢情愿。
  退得下、种得上,关键在配套
  退耕还林要连片规划,王庄乡出现了8户耕地全退的农户。他们中有6户还想要点耕地。比如高山村杨启华家16亩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意味着今后一颗粮食也不产了。如果粮食补助到期了,结出的果子又不卖钱,吃饭怎么办?
  村委会主任想在前头,主动与杨家调剂了1亩土地,即你要我的“土地证”,我要你的“林权证”。手续很快办好,杨启华得到1亩平地,赶着季节种了大蒜、大葱、萝卜,卖出去后收入3000多元。调剂土地的办法让“全退户”心里都踏实了。
  国家规定,每亩耕地可得50元苗木款补助。王庄乡每亩经济林的苗木款实需100多元,让农民自己出钱补足,低收入农户有困难。乡里在今年造林前就确定:农户需要的苗木全部由乡统一供应(其中包括市林业局提供的苗木),等农民果树有了收益后再返还。乡里两年前就建了3个育苗基地,目前,给农民的苗木折款已有100多万元。
  与退耕还林同时起步,王庄乡从省外引资200万元,正在动工修建一个1000吨规模的保鲜库,明年可以完工。原来,种经济林的退耕户最担心,一旦产果,有销路吗?乡党委决定,退耕户的果树出果后,可不低于市场价卖给乡里进入冷库保鲜,规避市场风险。
  35度以上的陡坡今后主要种生态林,经济效益不那么明显,农户能坚持下去吗?乡里也有办法,重点帮农民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金银花、赖皮南瓜、优质牧草和中药材。去年乡里还引进一家每年可加工6000吨蔬菜的泡菜厂,如今规定种植生态林的100多个村民优先进厂,生产订单也优先给他们。我们在泡菜厂看到,农民挑来的莲花白,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好几分钱。眼下,泡菜厂1.8万吨的二期扩建又动工了。
  有了泡菜厂,农户们精心盘弄蔬菜。退耕户杨品荣兴奋地说:今年他家卖出去的葱蒜、萝卜和大白菜,是用卡车一车车拉走的。
  退下山地,伺候好平地。王庄乡的山民们心里踏实、舒坦。年近70岁的黄发友老人说:“我亲眼看见王庄乡的山秃掉,相信还能看到它再绿起来。”
  题图:王庄乡高山村的村民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劳作。 胡跃平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