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花江狗肉有多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6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花江狗肉有多香?
  张帆
  近两年,花江狗肉的名气越来越大,连带着花江那个无名小镇也有了些知名度。早些时候,笔者慕名来到贵州普定县花江镇,却有些失望。一条狭长而不平的街道贯通全镇,街道两旁的民房破旧肮脏,不少房子还是土房,商店里也没几样像样的商品,花江狗肉的美名与眼前花江镇的贫困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真是门里煮肉门外香。
  其实,不独花江狗肉,重庆巴福的酸菜鱼、云南蒙自的过桥米线、贵州凯里的辣子鸡等,都是声名远播的佳肴,然而发源地却都一样贫困。我们与镇上生意做得最大也是最有名的郭老板聊天的时候得知,在北京,打花江狗肉牌子的大饭馆有13家,都与他有合作,合作的方式是郭老板派厨师去这些饭馆主厨,每年年终分点红,利润也就是个七八万元的样子。
  笔者询问郭老板,既然自己做的花江狗肉这么有名,为什么不自己打个牌子,在北京或者在西南地区的几个大城市建立几家连锁店,要不然在其他地方搞特许经营也行啊?郭老板却满不在乎。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与工业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相比,虽然在工业制成品方面明显落后,但开发某些富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土特产品潜力很大。花江狗肉、酸菜鱼就很典型。但要使这些土特产品真正带活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当地人首先得尽快超越小作坊、小饭馆、小商铺的初级阶段,树立起大市场的观念,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同时,还要十分珍视自己的牌子,通过申请“原产地保护”,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否则,只凭多年总结和摸索出来的工艺和方法,一旦外地仿效者一哄而上,当地人充其量只能分点残羹冷饭。这些个道理,不独花江人,西部的老百姓都要认个清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