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发展新观念 驶入快车道——我国公证工作改革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7
第10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特别报道

  编者的话
  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公证已走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政府采购、房地产、金融直到我们身边的婚前财产公证、遗嘱公证、学历证书公证等方面,无所不及。今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这是我国公证工作的一次重要转折。方案对公证机构的性质、公证员的考试、公证文书的格式、公证行业的管理等内容都作了明确规定。为了让读者对这些内容有详细的了解,加深理解,本版特邀请司法部领导同志和相关人士作专门介绍,以飨读者。
  发展新观念 驶入快车道
  ——我国公证工作改革综述
  龚轩
  公证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预防性的司法证明制度,也是国际通行的法律制度。其宗旨是通过专门设立的公证机构为社会提供真实、可靠、有法律效力的公证文书,以预防纠纷,减少诉讼,规范法律行为,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稳定社会经济和民事流转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满足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的需要。
  1979年我国公证制度恢复以来,公证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国已设立公证处3189个,有公证人员18654人,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4.5倍和15.2倍。公证业务已由公证制度恢复之初的单纯的涉外民事扩展到200多项,介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房地产、金融、电子商务等等。遗嘱公证、婚前财产公证、夫妻财产约定、房产公证早已成为社会最热门的话题。1999年,我国共办理各类公证1644万件,比1980年增长了112.4倍,其中国内经济公证800万件,国内民事公证620万件,涉外涉港澳台公证224万件,制止不法行为11991起,涉及金额100多亿元。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事人调回外汇1.07亿元。公证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根据1982年4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我国公证制度采用了行政体制的模式。这在公证制度恢复之初,对公证制度的恢复和公证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入,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将公证机构列为中介机构。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司法部从1993年即着手进行公证工作改革,并在1994年第三次全国公证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进行公证处由行政机关向事业单位过渡的试点意见。四年多来,公证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有19.3%的公证处由行政机关改为事业单位,还有26.9%的公证处虽然仍是国家行政编制,但实际已按事业模式运行,个别公证处还进行了新的组织形式的尝试。
  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明确提出要健全中介服务体系,规范会计、律师、公证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行为,并要求中介机构要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为此,司法部即着手起草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方案,并于1999年、2000年相继进行了公证书格式、公证员考试等项改革的试点工作。
  今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司法部《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标志着公证工作改革和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该方案肯定了几年来公证改革工作取得的经验,是公证改革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把改革方案真正落到实处,司法部将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该方案的若干意见,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与方案一起实施。
  方案是今后十年公证工作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公证工作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证机构,加快公证体制改革步伐,现有行政体制的公证处要尽快改为事业体制。同时鼓励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组织形式的公证处;建立高素质的公证专业队伍,规范和完善公证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法人财产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公证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公证赔偿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公证管理体制,加强公证员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改革和优化公证工作方式、方法,强化公证效力,推行要素式公证书。为充分发挥公证的职能作用,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运用公证的证明效力和职能作用,将公证文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外,各级行政机关一般不再办理有偿性的对具体经济、民事行为的证明事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