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永恒的主题——“九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经验述评(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8
第1版(要闻)
专栏:

  永恒的主题
  ——“九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经验述评(四)
  本报记者 李建兴
  5年发展。5年跨越。
  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800美元,这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九五”期间,始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翻开“九五”计划,在“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中,有两个目标引人注目。一个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5%;另一个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这两个与城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指标列入5年计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视。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上。这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过去定计划时,一般只有生产指标,生活指标列的比较少。“九五”计划列入了大量的生活指标,成为目标。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农村住房质量、彩电普及率、电脑普及率、基本消除贫困现象等等。
  为了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遏制通货紧缩,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199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54元,比1995年增加15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10元,增加632元;1996年—1999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幅分别达到5.6%和5.4%,超过“九五”计划预期目标。
  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以住房、交通、通信、家用电器等消费为代表的生活质量提高的消费结构初步形成;供水、供气、供电、道路、交通、通讯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到今年年底,“九五”计划中几十个关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奋斗目标,全部可以实现。
  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
  “九五”期间,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十分重视群众生活问题。在每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都要部署切实安排好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扶贫工作。“九五”以来,国家千方百计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投入,不断扩大以工代赈规模,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建设基本农田、小型微型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增强贫困地区解决温饱的稳定性,农村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到2000年底,可基本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
  1998年5月、1999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两次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部署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九五”以来,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安全网对居民的生活保障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积极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突出抓好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三条保障线制度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把增加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为扩大消费,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多种措施。
  改革消费体制。“九五”期间,对福利型、供给型消费体制的改革力度是比较大的。个人住房、汽车、教育等消费兴起。
  消除消费障碍。过去制定的用电、买房、购车、通信等方面的政策,其中不利于扩大消费的正在消除。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从去年7月1日起,国家较大幅度增加了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包括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水平、失业保险金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提高30%;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提高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补发拖欠的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标准等。落实这些措施,国家财政共增加支出540多亿元,全国有8400多万人受益。收入的增加,有力地拉动了消费,从而拉动了经济增长。
  启动多层次消费市场。重点放在开拓农村市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为各类家用电器进入农民家庭创造条件。
  “九五”期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是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我们迈向更加富裕生活的起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