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友城”架起合作桥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8
第4版(要闻)
专栏:

  “友城”架起合作桥梁
  本报记者 罗春华 吴迎春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2000中国友好城市国际大会”于9月26日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在缔结了960对国际友好城市后,以“友好合作———通向新世纪的桥梁”为主题而举办的第一次盛会,来自47个国家的330多个友好城市的1500多名中外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英国哈密尔顿市的代表约翰·迈克斯顿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北京举行这样盛大的会议,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能的事情。几十年前的“不可能”在今天变成了现实,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27年间走过的富有成就的开放之路。
  我国开展友好城市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7年前。1973年,日本的神户市与我国的天津市结成中国的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这标志着中国从此在国际城市合作及城市外交领域开始了一条创新之路。80年代,中国迎来了国际友好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友好城市的数量以年均41对的数字增加;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将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国际友好城市活动也掀起了第二个高潮,平均每年增长70对,仅1994年一年就新增了94对友好城市。加上“2000中国友好城市国际大会”期间缔结的近30对友好城市,我国目前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结成的国际友好城市已接近1000对。
  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市中心有一座典型的中国园林,这是悉尼的友好城市广州送给该市市民的礼物;在美国的华盛顿,有北京赠送的中国城牌楼;在瑞士的苏黎世,有昆明赠送的中国园林……中外友好城市通过举办文艺演出、绘画摄影展及互赠标志性艺术纪念物等形式,彼此间搭起了友谊和合作的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过去27年间通过友好城市渠道派出了4548批访问团,接待外国对口城市来访团6388批,计117285人次。通过友好城市这个窗口,中国友好城市的人民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城市风情,各国友好城市的人民领略了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新月异的进步。
  随着友好城市数量的增加,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在增进友谊与和平的基础上,经贸合作、科学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交流也有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99年底,各省市自治区向对口的国外友好城市派出了4943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考察团,共34603人次。1979年,湖北省与美国的俄亥俄州建立了中美间第一对友好省州,次年,湖北省首次在美国举办了出口商品展览会,1981年又建起了中美第一家合资企业———派克密封件厂。另外,友好城市间多年来举办的商品展览、展销等经济活动数以千计,截止到1999年底,成交额约48亿美元,成为地方政府对外贸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补充。俄罗斯的赤塔州与我国的内蒙古满洲里结对,该州的州长杜林说:“中国商品的进口满足了赤塔州92%的日用品的需要,极大地缓解了居民的经济困难,而中国也由此换回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双边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与此同时,我国各省市还向国外对口友好城市派出了留学和进修人员达19357人,聘请的国外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许多外国专家在中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帮助中国的贫困地区脱了贫,帮助中国的农业和企业提升了技术等级。
  友好城市活动是当前城市外交、地方政府合作的基本形式,它在整个国际合作领域中占据一个特殊的位置。中国目前约有2/3的城市尚未同外国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世界上还有近一半的国家与中国没有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这意味着中国开展友好城市活动的空间仍然很大。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陈昊苏认为,按照江泽民主席为“2000中国友好城市国际大会”的题词———“开展友好城市活动,扩大国际合作领域”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友好城市工作尚需在扩大合作面的基础上,丰富城市间合作的层次,即由一对一的双边友城合作向多边的城市群体合作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