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清泉送万家——记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日元贷款工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9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清泉送万家
  ——记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日元贷款工程
本报记者 张建华
  踏进位于成都市西北郊27公里处郫县三道堰镇的成都市自来水六厂,迎面便是一股清新:鲜花吐艳、绿草如茵,若不是看到绿树掩映下成片的现代化办公楼和厂房,真有些疑心自己踏进了植物园。
  登上高处,六厂全景尽收眼底,漂亮的厂区内,新的工程建设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水六厂建设办公室的同志指着远处开始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岷江的两条支流徐堰河和柏条河从这里流过,六厂的水源就取自这两条河流。2200多年前战国时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就位于岷江从山区泻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发挥着分配水量、调剂下游水源大小的重要作用,保证了六厂水源的稳定。六厂的另一得意之处是巧妙地利用了地势落差,郫县海拔560米,高出成都市区60米,聪明的成都人将水六厂建在这里,来自岷江的水在这里经过科学的现代工艺的加工和处理,化作滚滚清泉,顺地势落差自然流入成都市区,节约了大量能源。现在,成都市60%的自来水每天就是从这里送往千家万户。
  成都市自来水六厂是成都市利用日本政府日元贷款,从1987年起用五年半时间建成的,工厂的建成,改写了成都市长期水荒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的自来水建设曾长期滞后,城市供水严重不足。早在1984年,成都市就被列入全国4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自来水的普及率还不到76%;1985年,成都市日供水能力为37.3万吨,而需求量为65万吨,缺口达74.3%。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常年超负荷运转,仍无法保证城市用水,夏季用水高峰时,二楼以上居民供水困难,很多人只能等到深夜接水,自来水成了“夜来水”;对工厂则只能实行计划用水,超额使用要支付加价水费。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大使自来水的需求量日益膨胀,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许多居民和工厂自行打井、取用地下水,不仅水质得不到保证,还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了破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长期的供水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对此,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突破供水瓶颈的途径。经过广泛的调查论证,成都市决定在原有的自来水一厂、二厂和五厂之外,建立自来水六厂。1985年,成都市成立了“自来水六厂建设领导小组”,市长亲自挂帅,数十名专家和学者担任项目顾问,开始了筹备工作,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国家批准立项,按日供水60万吨规划、40万吨设计,分三期进行建设。
  兴建这样一座大型的现代化水厂,资金短缺是最大的困难,工程启动举步维艰。正当水六厂建设领导小组为落实资金一筹莫展的时候,北京传来喜讯,我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协商签订的第三批日元贷款将着重考虑城市建设项目,请成都市上报一个城建项目。成都市委、市政府当即决定上报成都市自来水六厂建设项目。1986年11月,成都市自来水六厂被正式列入第三批日元贷款备选项目。1987年10月,日本对华第二批日元贷款执行完毕后,还剩下一部分贷款没有用完。应我国政府的要求,日本政府同意把没有用完的这部分贷款提前用于第三批日元贷款的某些项目。水六厂建设领导小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马上派人到北京争取这部分贷款。为早日解决成都人民的吃水问题,六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们倾注了大量心血,从
  1987年末到1988年上半年,齐心协力,做出了科学、详
  实的可行性报告,完成了多次日方所需调查资料及现场评估审查,获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水六厂终于被列入了第二批日元余额贷款项目。
  1988年8月,水六厂与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就第二批日元余额贷款签订了协议,贷款2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000万元。经过努力,日本方面还同意水六厂购买设备和仪器仪表时,可采用“自由采购”的方式。这种“自由采购”的宽松贷款条件使得水六厂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的采购拥有了较大的自由度。为把贷款用好、用活,水六厂广泛使用了招标采购方式,拓宽了自己的选择范围和讨价还价的余地,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还保证了设备的质量。另外,在条件相当时,水六厂还尽量使用国产原材料及设备,为国内企业创造了大量机会,如宝钢、鞍钢和首钢,都曾在水六厂的建设过程中留下身影。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一、二期日供水量40万吨工程于1992年12月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成都市的供水紧张状况。水六厂的建成带来了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成都市百姓的称赞。城市供水的保障,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刺激了消费,也为成都市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条件。国家主管部门对他们的评价是:利用外国贷款效率比较高,进度比较快,是我国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中第一个利用国外贷款投产的项目。
  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受益颇多的水六厂如今已建成了三期工程;四期、五期工程也在建设当中,水六厂打算再次利用日本国际协力基金贷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受益面广,利在当代,造福后人,但所需资金数额庞大,城市建设者应打开思路,积极探索国内外各种融资渠道。
  (压题照片为成都市自来水六厂一期和三期工程鸟瞰。本报记者张建华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