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十一”:游客限量该不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9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日前,国内一些热点景区景点相继公布了“十一”期间每天接待游客数的最高限额,比如九寨沟日接待量为1.8万人以下。这对于很多攒足了钱鼓足了劲的游客来说,未免有些遗憾——
  “十一”:游客限量该不该?
  郭泉真 秦鸿雁
  再过两天就是“十一”了,打算出游的朋友,您准备好了吗?本版今日推出“国内游”专题,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对于“黄金周”旅游,您有什么见闻、见解,请在节后告诉我们。—编者
  在“十一”黄金周即将到来之际,国内众多热门景区景点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准备措施,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就是限制游客人数。比如:
  ——敦煌莫高窟,每天游客接待数将控制在2000人以内,同时游客要先进入刚刚复制完成的洞窟里听解说,再到实地参观,这样游客在石窟停留的时间会相应缩短;
  ——宁夏西夏王陵、沙坡头生态区和黄河漂流等景区,国庆期间留给散客的客票数只有1万多张。
  …………
  景点:拒绝是为了更好的欢迎
  “游客太多会造成拥挤,原本只能承载十几个人的缆车非得上几十个人,超过景点的有限接待能力,服务质量跟不上,只会让游客扫兴,甚至还会在安全问题上造成永远的遗憾。”九寨沟风景名胜管理局的丁真塔如是说。
  北京文物保护处的王有权指出:“老山汉墓是一个整体,土质也是文物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也为了游客的安全,以及给考古人员一个平静的心态和宁静的环境,我们不得不采取限额的措施,希望游客能理解。”
  类似的还有敦煌莫高窟。洞内的游客人数过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超过壁画的承受度而对其造成损害。此外,景区的汽车尾气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因素。
  在安全和文物保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景点服务水平也有一定的现实承受度,景点的接受能力、容载量、服务以及路况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政府部门:不能只顾一时利益
  早在今年的8月21日,国家文物局就已经下文明确要求:“在假日旅游中要考虑到已开放文物单位的游客容纳量。如北京故宫、临潼秦兵马俑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等游客较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实行每日临界游客数量控制。”
  限制游客人数不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有关人士语气坚定地表示:“旅游业不能只顾一时,要考虑可持续发展。不能为一时的利益搞坏名声,要看长远利益。”
  今年“五一”,全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达4600万人次,旅游消费达181亿元人民币,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安全问题等一些不和谐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游客人数过多,超过了现有安全设施的承载量。
  旅行社:服务质量是第一位
  和景点的限额相呼应,旅行社也采取措施进行游客数量限制和旅游去向调整。中青旅从9月19日开始已经停收去九寨沟的游客,中旅总社现在每天的发团量也控制在30人。
  青旅公民旅游部的赵总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适度的限制与盲目组团而导致服务等各方面跟不上相比更有益。虽然短期内有些损失,但却保证了质量,可让游客高兴而来尽兴而归。”
  实际上,从去年“十一”到今年“五一”,造成游客投诉的最大诱因就是旅游接待能力有限。旅行社在建议游客旅游不要扎堆的同时,也认识到旅行社的发展应该走向质量品牌型的长远方向,“把口碑做好是最重要的”。
  游客:能理解但有点遗憾
  也许武汉一位姓吴的小姐的话最能代表大多数游客的态度:“我可以接受限客的要求,但希望我自己不在限制之列。因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长假,可突然又有这样一说,觉得有点不太好受。”她的同伴接过话头:“谁也不想去一个人山人海光能看人的景点,不想去一个服务质量跟不上的地方,可去不成也总有些遗憾。唉,我国的休假制度该改一改,不要全国上下一起休,也许会好点。”
  一个风景点必然有其最大的现实承载能力。所以尽管从长远来看限量绝不是解开旅游开发与景点保护这个结的根本办法,但在治本尚有困难时也不能放弃了治标。政府有关部门也已经为游客提供了预报,如已于9月21日开通的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推出的全国旅游信息预报系统。
  政府有关部门、景点和旅行社等都表现了对游客负责的态度,而充分理解措施的游客也体现了宽容。需要警惕的,倒是极少数景点因过分相信自身的承受度以及或许过分关注收入等其他因素,在政府管理部门明确指出应实行每日临界游客数量控制时,这些景点却明确地告诉笔者:“‘十一’期间没有限定游客这一说。”
  上图:国庆前夕,历时3年的武汉市东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东湖面貌一新,国内外的游客也纷至沓来。图为广东汕头的游客正在游览东湖。
  新华社记者 詹国强摄(附图片 )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