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巴林情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03
第4版(副刊)
专栏:走进西部

  巴林情思
  罗萌(蒙古族)
  庚辰盛夏,应中国散文学会之召,赴巴林草原参加笔会,有幸一睹这里的人文风情与奇石丰采,甚是大饱眼福。
  巴林草原,辽代上京所在之地,虽历尽沧桑,王者之气犹存。康熙行宫与荟福寺,风剥雨蚀数百年,庄严依旧:释迦牟尼舍利塔及固伦淑慧公主桥,一竖一横几世纪,雄姿依然。仿佛岁月烟云所带走的只是它们昨天的逝梦,却将它们那不老的威仪与历史一起,永远凝定在这片富饶的沃土上。便让我一下子触摸到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拉沐伦河的浪花,早把嘎达梅林的故事荡成遥远;赛汗罕乌拉密林的瀑布,也早把乌兰巴干笔下的苦难冲刷远去。如今,回响在巴彦尔登草原的牧歌,每一首都浸透着醉人的昂扬。荡漾在巴林人心田的,是比敖特尔湖水还明媚的涟漪。
  今天的巴林草原,美丽得让我有些痴迷——这痴迷是因了由满眼鹅黄绿、葱心绿、翡翠绿、苹果绿和青铜绿共同交织成的巴林草原的绿色奏鸣曲;这痴迷也是因了由白的云、白的羊、白的蒙古包、白的奶酪和白的哈达相互辉映成的;这痴迷还因了由姑娘们献上的套马杆酒、山丹奶茶、手扒羊肉、红尾鲤鱼、甜美酒歌和迷人笑靥所体现出的巴林人的深情厚谊;这痴迷更因了由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图案石共同构成的巴林石神奇玄妙的多姿多彩。
  我不能不特别提及这里的巴林石。
  巴林石产于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境内的雅玛吐山。成矿时期为晚侏罗纪,距今亿年以上,由围岩蚀变,热液蚀变和金属硫化矿物作用形成。主要成份为高岭石、地开石、叶蜡石、明矾石。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微量铁、钛、镁、汞等。其色泽丰富,质地精美。鸡血石温润似昌化所产;福黄石精纯与田黄无二;各类冻石、彩石品种繁多,美不胜收;图案石物象万千,妙趣盎然。巴林石与著名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为我中华印石王国四大支柱。
  巴林石的开发与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巴林草原所处的西辽河流域,乃是中国古代红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而巴林石文化自然而然成为红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的该地区历史文物便可证明这一点——出土于那日斯台的勾云形饰牌、纺瓜、玉蚕、玉人等,均为七千多年前的巴林石制品。此外,一些辽代、元代的佛像、法器、项珠、香炉、烛台乃至餐具、酒具,也均系巴林石所制。
  相传,在统一蒙古各部落后的庆功宴会上,一位蒙古酋长向成吉思汗敬献了一只巴林石碗,质地细润,色彩宜人,用其盛酒,奇香四溢,喜得成吉思汗笑逐颜开,赞为“腾格里朝鲁”(蒙古语,意为天赐之石)。清初,沙巴尔台村的一位玉石匠人,精心雕制成巴林石鼻烟壶与荷包坠子,献给了巴林王乌尔衮,乌尔衮又将之进献岳父康熙皇帝,康熙皇帝龙颜大悦。那以后,历代巴林王进京朝觐,便都把巴林石当成最珍贵的贡品。
  然而,巴林石文化虽称得源远流长,始终无正式命名,也无规模开采与开发,因而未被世人广泛熟知。1973年,巴林石规模开采正式起步,1979年,轻工部正式命名这巴林草原上的“腾格里朝鲁”为巴林石,从此,巴林石迅速脱颖而出,名闻遐迩。
  钻过雅玛吐山巴林石矿那深长而幽暗的隧道,目睹过工艺师们打磨加工巴林石的辛劳过程,再流连于巴林奇石馆的各展室中,徜徉在巴林石一条街的各柜台前,我便豁然有了顿悟:那些晶莹绚丽毫光的,异彩缤纷,令人满眼飞虹流霞的“腾格里朝鲁”,无一不是诞生于恒久的黑暗与重压之下;那些玲珑剔透的、巧夺天工的、琳琅满目的、精美绝伦的、让人百看不厌的巴林石雕件,无一不是诞生于累累的创伤和重重的打磨!
  这样,每块巴林石便都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每块巴林石就都是一首特别耐读的诗!
  哦,美丽的巴林草原!盛产哲理和诗的草原!
  我知道,从此,我心底又将生出一缕不老的情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