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人民利益就是决策依据——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07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民利益就是决策依据
  ——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罗盘
  世纪之交,历经百年风霜的武汉正脱胎换骨:排水工程纷纷竣工,高速公路与长江、汉江大桥凌空飞架,水利与防洪设施日益完善,江城再也不怕水患之灾……一座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城市正崛起于华中腹地,使新武汉雄姿英发,朝气蓬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客商,也使武汉市民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站在东湖之滨,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动情地说:“抓城市建设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服务于民。”
  找准政府决策的依据
  1998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新一届武汉市政府班子成员没有像以往那样召开市长办公会,而是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天祥给市长、副市长们讲专题课,课题就是甘为孺子牛。听完吴天祥的讲课,武汉市市长王守海说,人民的政府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决策的依据。
  什么是武汉市民的根本利益?武汉历史悠久,但市政设施老化,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堤防建设滞后,交通拥挤,住房紧缺……这些问题制约着武汉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面对这些,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从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着手,一个一个地排忧解难。1998年,武汉市政府成立排渍工程指挥部,市长王守海亲任指挥长。今年5月,排渍工程新生路泵站竣工,王守海市长按下启动电钮,现场不少群众流下激动的眼泪。74岁的孙惠珠说:“我在这里住了38年,每年下雨都提心吊胆,不是淹了床就是漂走桌椅。现在好了,再也不怕了。”两年中,武汉投资26个亿完善七大水泵排水系统,根治渍水之苦;投入30多亿元整治长江、汉江干堤800余公里;修筑高标准防水墙38公里、水库275座,为武汉市民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解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就是维护了市民群众的利益。”罗清泉曾经这样说。乘车难、过江难,曾是武汉的一大“特色”,武汉市委、市政府心系人民群众,多方筹措资金,新建内环、中环线。正在实施的城市中环线工程,全长88.3公里,总投资94.5亿元。武汉加快建桥速度,长江二桥、长江三桥相继通车,长江四桥已跃出江面,长江五桥、长江六桥正加紧筹划。同时,汉江上更是彩虹飞越,相继建成了二、三、四、五座桥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武汉也成为跨江大桥最多的省会城市。桥多了,路通了,出门方便了,过去武汉人抱怨说:“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如今,武汉人骄傲地说:“几十分钟就可以走遍武汉三镇。”决策者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人民群众就能得到更多的实惠,人民群众就会永远感激党。
  立足高起点
  如何发展城市建设,如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武汉市长王守海对政府班子成员说,要用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立足高起点,面向新世纪,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大都市。从这一总体思路出发,武汉的市政建设新招迭出,出现了质的飞跃。
  在武汉,防洪设施不仅坚固,而且成为不可多得的景观。武汉约800公里堤防建设融入到整个城市景观建设工程中,着力突出滨江滨湖特色。龙王庙地段曾是对市区威胁最大的险段,经过整治后,险段消除了,同时建成了一条4米宽、1200多米长的绿化带。对岸的大堤口段,在加固的基础上修建了观景平台,过去风高浪急的险地,如今成了市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一道道绿色风景线在武汉正不断凸出。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多次视察园林绿化重点工程,涂勇副市长全面负责城市建设,要求环境建设工程首先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他们规划以长江、汉江和东西走向的山系为绿化十字轴,让山岚染绿,令湖水澄清。围绕城区的山脉,两年中完成绿化面积相当于前8年绿地建设的总和。围绕城区湖泊,武汉新建、扩建了11个公园、24个游园、多个滨湖绿化广场。大武汉正成为山清水秀的园林城市。
  武汉人对精品工程精益求精。洪山绿色广场是华中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广场。在设计施工过程中,武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求把设计图让市民检阅,充分考虑市民进出广场的便捷、舒适。今年国庆节前夕,洪山绿色广场建成之日,在附近住了50年的李汉强大爷说:“这么大的绿化广场,真让人看了心里舒坦。”他对自己的儿孙说:“这是共产党为我们造的福,我们一定要记住。”
在武汉,一个个居民小区正成为居民乐园。武汉共整治房屋4238栋,面积164.64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695万元……
  打破瓶颈天地宽
  城市要大建设、大发展,必须大投入。资金短缺是武汉市面临的最大难题,一度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如何打破瓶颈,武汉市委、市政府领导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园林建设投入大,回报大,武汉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单位建设公园绿地、鼓励开发企业认养和管理公共绿地。优惠的政策,调动了社会单位参加城市绿化的热情,武汉市企事业单位,都在自己的门前建起了绿化景点。目前,全市绿化率高达45%,人均绿地达7.06平方米。
  为了完成长江、汉江干堤的加固,武汉市政府多渠道筹措资金,1999年,武汉市水利局引进了外资参与堤防建设,引入项目资金3亿多元。
  在市政建设中,武汉市走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近年来,武汉市先后利用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等国家的政府贷款,世行贷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实施白沙洲长江大桥、城市污水综合治理、江汉五桥、金口垃圾处理场等重点工程……仅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建设系统就利用外资折合人民币50亿元。
  三年努力不寻常,终于换来了武汉的巨大变化。如今,武汉大楼越来越高,马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宽,地绿了,花多了,山青了,水碧了。武汉朝气蓬勃,驶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改造后的中山大道焕然一新,吸引了大量的市民观赏购物,给商家们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润。根据武汉市商委的现场调查和综合统计,中山大道部分路段改造工程竣工后,人流量上升了30%,各门点营业额上升了20%。中山大道成为武汉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今年国庆前夕,步行街江汉路改造工程竣工,武汉又出现一道明丽的景观。
  武汉西北湖广场建设之初,上上下下质疑不少:大块土地放着几个亿的卖价不赚,反而投8000万元建广场,值吗?事实就是最好的回答:广场建成不过半年,就带来了附近地价、房价上涨,隐性效益已大大超过了投资。今年,武汉市经营城市资源的气魄更大。上半年,全市完成城建投资4.1亿元,其中环境创新完成投资1.6亿元,比去年上半年增长近2.5倍。
  外界纷纷看好武汉的环境。今年5月,武汉城市排水发展有限公司与艾考劳格公司(波兰最大的工程公司之一)签署了意向书,引进贷款约500万美元。7月14日,英国费瑞威钢厂在考察了南非、古巴等国家后,选择了中国武汉这一投资市场,拟投资4000万英镑。武汉市上半年外贸出口、利用外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等指标均实现“双过半”。武汉市外资办资料显示:1999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200个,总投资13.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6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21.7%和10.4%。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汉投资项目合同外资占总量的47.3%,首次超过港澳台和东南亚等亚洲国家和地区。2000年1—6月,武汉市市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5.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55%;前5个月市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38.1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7%。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是近5年来最高的。
  压题照片:国庆前夕竣工的武汉江汉路步行一条街。姚丽文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