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当城看韭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08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当城看韭菜
  本报记者 彭俊
  和眼下全国许多地方的村庄一样,当城既是一个村,也是一个集团。这个位于天津西青区西南部的小康村,现已拥有食品、服装、化工、电力等四大行业十几家企业,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利税4500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700元。然而记者到当城走了一遭之后,最感兴趣的都是村里人种韭菜的事。
  7000人的当城有1.7万亩耕地,其中菜地1万亩。当城人种韭菜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90年代中期,这里一半以上的耕地成了韭菜地,韭菜一度成了当城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可是在1998年的春天,当城人第一次尝到了韭菜的苦涩滋味。当时的韭菜市场一下子走到了饱和点,价格一路猛跌。“由一块多一斤跌到了一毛多,一车韭菜只能换来几十块钱,”村党总支书记高恩发说起那段日子,仍然心有余悸。转过年来一看,当城种韭菜的农民只剩下了7户。
  但是高恩发很快发现,这7户农民和别人种韭菜的方法大不一样:在仅剩的200亩韭菜地中,农民们约定都用低毒的乐斯本治韭蛆,并且不喷剧毒农药,在当城率先迈出了无公害韭菜生产的第一步。
  必须尽快把无公害韭菜的生产方式推向全村!村里的头头们想到做到。几期培训班下来,便有400多户村民“接受了教育”。仅仅一年多时间,“绿色”的韭菜又在当城的菜地里大面积出现了:1999年,当城的韭菜种植面积回升到了1000亩,都是一水儿的无公害韭菜。
  新的韭菜上市前,村里人在城里的劝业超市举办了“韭菜新闻发布会”,天津所有的新闻媒体全都派员到场,当城无公害韭菜一炮打响,市场订单雪片般飞来。“1998年韭菜烂市的教训,除了市场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的产品没有特色,没有足以使消费者动心的地方。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吃就得吃放心菜。在这方面做文章,当城蔬菜才有前途。”高恩发的看法在今天的当城人中得到相当普遍的认同。
  无公害韭菜对生产的标准要求十分严格。在村里的协调下,由最早搞无公害韭菜的几个农户发起,成立了当城村无公害生产研究协会。抓韭菜的卫生质量标准,是协会的头等大事。他们为此订了三条规矩:在韭菜的生长期内,请市技术监督局派人到地里进行不定期抽测化验,及时把关;每批韭菜收割前,先分别取样送市植保所化验,合格者才允许收割;凡上市的无公害韭菜,必须贴上市农林局与市技术监督局统一印制的无公害韭菜标识,上面标明产地、生产农户代码,谁的菜出了问题谁负责。
  这一招果然奏效。农民种韭菜严格认真,市民吃当城韭菜也踏实放心。在天津市场,当城无公害韭菜比普通韭菜价格高出两成,在超市上更是卖到了5元钱一公斤的高批发价。今天的当城人种一亩无公害韭菜,收入能比种其他普通作物多出两三千元。然而高恩发在心里并没有画句号,“市场行情千变万化,我们的无公害韭菜也只是刚刚起步,在稳定质量的前提下,怎样分析市场供求、把握市场行情,当城农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