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化石大王”赵永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0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化石大王”赵永昌
  于庆田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政县文化馆存放着40多种300万年至3000万年前的动物化石,最多最大的是铲齿象化石,七八只古象上颌连同完整的象牙矗立在展室中央,旁边是一排大象的下颌骨——约1米长的骨铲化石。这种特殊的“铲”,宽约20厘米,厚约2至4厘米,像现代人做的白色“大石铲”。
  数百件形态各异的化石,虽然产地属不同的县、乡、镇,发掘者、收藏者却大都是同一个人:赵永昌。
  赵永昌何许人也?原来是当地一位58岁的回族农民。
  见到这位老汉时,他正在村口下棋。他用狡黠的目光看着我们,毫不掩饰地说:“家里还有不少化石。但是不经县政府同意,任何人也不能参观,不能给化石拍照。”由于有县里干部带路,我们还是被允许进入他家。
  坐北朝南的一个小四合院,院内到处堆放着化石。客厅正中也堆放着大象化石和犀牛化石。他为了弄清我们的身份,还向县里通了一个电话。他家的化石比文化馆展出的种类还要多。
  赵永昌从1964年开始收藏化石。那时收藏化石只是作为中草药出售,论斤称,每斤一角钱,中医称“龙骨”。1974年他听说这些化石是文物,写信告诉省博物馆和兰州大学。不久,兰州来了一些专家进行考证,并收藏了他的部分化石。后来,赵永昌经过多年挖掘、收藏和积累,又集存了一批宝贵的化石。前两年,县文化馆收购了他几乎所有的化石,并答应给他50万元的报酬。因为县里经费困难,目前只给了他40万元,其余都打了欠条。
  赵永昌收藏化石的事惊动了北京。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所长等专家两次来他家考察,鼓励他为国家保护和收藏好这些无价之宝。
  赵永昌夫妇育有四女三男,均已婚嫁。他家世代务农,生活清苦。现在的生活虽有改善,但仍把钱用于挖掘、购买、收藏各类化石上。他笑着介绍说,现在生活好了,有牛羊肉吃了(仅此而已)。当地农民谁发现了化石,都来向他报告。然后由他指导和雇工一点一点地细致挖掘,有时再细致的工作也会把化石挖断。回到家里,他又一点一点把它粘起来。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儿,他粘合好的化石,简直可以做到天衣无缝。
  这位近乎文盲的农民,指着各类化石,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解:这是剑齿象化石,特点是在剑齿上。这是铲齿象化石,特点在“铲子”形的下颌和牙齿上。这是小犀牛化石,是在未长成时就死亡了。还有三角鹿化石、双角鹿化石。这一群龟化石挤在一起,有数十个,像恐龙蛋一样,说明当时的龟是群生群居的。这几种猪、牛、马、羊、鹿的化石连专家也没有分清它们的门类和名称,有的专家说是稀世珍宝,要回北京去研究……
  我们在赵永昌家的小院逗留,他的家人正在院内用刀剁土豆,准备下地播种。
  他的小儿子20多岁,一直在我们的身边。问他文化程度,他说初中没读完。赵永昌老汉不无遗憾地说,由于家境贫寒,自己又没有文化,7个子女没有一个念到高中。他下决心让孙子孙女们好好读书,长大后继承他的祖业,好好挖掘整理祖国的文化遗产。
  太阳西下,我们与赵永昌合影留念,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小山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