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今日的大凉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29
第3版()
专栏:

今日的大凉山
 程里
这里并不荒凉
在祖国西南的西康、四川、云南三省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上,居住着一百多万彝族人民。其中西康省大凉山,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约有七十万左右的彝胞。这里虽然多是高山,但在群山之间,却有许多肥沃的河谷平地。多少年来经过彝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一百二十多万亩耕地。在白云萦绕的高山上,种植着大量的荞麦、燕麦。在气候温和地区,还可收获两次。低洼的谷地里,生长着马铃薯、玉米、水稻和大豆。大凉山还盛产甜美的柑、橘、梨、桃、杏等水果,和虫草、贝母、芋片、蜡虫、狐皮、獭皮等名贵的土、特产品。铜、铁、铅、银、煤和石棉等矿藏,也在很多地方发现。我们到乡村去,时常有彝胞送来矿石样品,希望我们把它送到北京,好来勘查开采。我在没有来到大凉山以前,曾认为大凉山是“荒凉”“苦寒”的地方;但来到大凉山,特别是在这里工作了几年,却越来越感到大凉山的富饶美丽。
新的昭觉城
昭觉城,在大凉山的中心区域昭觉平坝上。清朝末年,反动统治者为了镇压彝族人民,曾在坝上筑成一座小城。过去,这里虽然名为一个“城”,实际只有几间破烂的木板房。一九五二年十月,代表着大凉山七十万人的三百多个代表,在昭觉举行了代表会议,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从此,崭新的街道出现了,贸易公司、银行、邮电局、卫生院、文化馆、学校都纷纷成立了。现在的昭觉城,已经成为大凉山的政治中心。自治区还培养了一批彝族干部,充实了自治机关。现在全区约有近千名彝族干部,分别在各部门中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各县的正副县长和办事处的负责人都是彝族人。我们无论在机关或乡村里,都经常看到身着披毡,头裹长巾的彝族干部忙碌地工作。
团结友爱如一家人
解放以后,大凉山地区彝汉民族间和彝族内部的团结日益增强了。现在,在许多彝族村庄,不问大人或小孩,见到我们,远远就亲切地招呼着,使人感觉好像是一家人。许多彝胞在过去是不能见面的“仇人”,今天却经常在一起开会,讨论着彝族人民的事情。在一些彝族、汉族及各个支头交界的地方,从前为了防“冤家”、打“冤家”而建筑的碉堡,现在有的已经倒塌了,碉堡周围变成了牧童们自由放牧牛羊马群的地方。以往因“打冤家”荒芜的土地,也大部分恢复了耕种。彝胞们向我们说:“旧社会,要枪杆,打冤家;新社会,拿锄头,搞生产。”
过去的大凉山,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长期实施民族压迫政策,造成彝、汉民族间很深的隔阂。现在,彝胞们称汉族工作人员是毛主席派来帮助他们的“新汉人”。在一些彝、汉民族杂居地区,还出现了许多团结互助的动人故事。普格县拖木沟区三合乡彝民,多年来盼望修通一条水渠,但因被岩石阻塞,又不懂开凿岩石的技术,长期未能动工;解放后,在附近泰安乡一百多个汉族农民的大力帮助下,三合乡彝民很快就把这条水渠修好了。
新的驿道和新的市场
一九五二年,彝族聚居区只有由西昌到昭觉的一条驿道。这条驿道,还是清朝时修筑的,经过雨水冲刷,路基早已残缺;一九五一年,经过人民政府重新修筑,才又有了这条人马可行的驿道。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一面组织彝族人民,一面从汉族地区动员来大批汉族技术工人,共同努力筑路,现在共修筑了两千多华里的驿道。人们从昭觉到各县去,不再提心吊胆走那扶岩攀藤的羊肠小道了。去年,一条横贯大凉山区的道路——昭觉到四川雷波的驿道也修通了。这些驿道,很多盘旋在拔海两千多公尺高的大山中,有时又穿过肥沃的河谷地带。成群的彝族男女,络绎不绝地往来在驿道上。金阳深山里曾有一个彝族老太婆,年轻的时候出嫁到婆家,因为险山悬岩阻隔,五十多岁了还没有回过娘家一次。去年,她才第一次踏着新修的宽阔的驿道欢欢喜喜回到了娘家。有了驿道,过去彝胞养的只供偶尔骑乘的马匹,现在也参加了运输,仅昭觉、布拖两县就已组织了两千多匹马的运输队,给彝胞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在新的驿道旁,还出现了许多热闹的市场。从前,凉山彝族聚居区没有一个市场。人们为了买一斤盐或几尺布,都要跑到来回七八天路程的汉区才能买到。布拖坝,已是凉山深处了,自从驿道修到这里,这个过去荒草丛生的地方逐渐形成一个热闹的市场。国营贸易公司营业部、银行、卫生院、邮电局和民族小学都先后设立起来了。贸易公司营业部经营的商品共有四百多种,每天营业额都在旧币千万元左右。前来赶场的彝胞天天都有几百人,有时到一千人。
新生活的开始
过去彝族农民生产上最感困难的,就是缺乏铁质农具,有的几户人打伙用一件铁质农具,有的就使用木质农具,地耕不深,草不能薅,就是肥沃的土地,每亩也只有一、二百斤的收成。国家为了帮助彝族农民发展生产,从汉族地区运来了三十多万件铁质农具,无偿地发放给彝族人民。全区平均每户都能领到两件农具。许多农民领到了铁质农具后,抱在怀里高兴得跳跃起来。昭觉农民比目日吐领到一件铧口时,兴奋地说:“我十八岁时就想买一件铧口,到了四十岁,都没有办到。我二十多年来的愿望今天才实现了。”人民政府还从汉区调进了大批粮食,无偿地发给贫困的农民。据去年六月以前的统计,几年来已发救济粮一百八十四万多斤。另外还发放了农贷款二十四亿多元(旧币)。彝族农民得到这些帮助,都积极去从事生产,把大部分荒芜的土地恢复了耕种。去年全区由于人民政府的扶持和重点改进耕作技术,增施肥料,兴修水利,粮食产量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四十六万余斤。人民政府又在昭觉、普格、喜德、金阳四个县分别设立了农场、农业技术指导站和畜牧兽医工作站。在农场的指导和帮助下,去年就有六百多户彝民把撒播改为点播,全部获得了增产,不少土地每亩产量达三百多斤。以前大凉山区中从未种过或很少种植的油菜、萝卜、白菜等作物也比较普遍地种植了。全区还涌现了数百名劳动模范。
如今,大凉山的彝族人民,生活正一天天地改善着。男子可以披上宽大的披毡,裹着新的长长的头巾。姑娘们出门去可以围着绣有花边的大裙子,打着美丽的阳伞。彝族水稻丰产模范瓦且阿嘿对我说:“过去我们这里一百个人中,差不多有八十人穿着粗麻布裤子或赤着上身,现在大家都穿上从贸易公司买来的新布衣服,人也比以前漂亮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