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新纪录:107个月经济持续增长 美国经济因何持续扩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7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新纪录:107个月经济持续增长
  美国经济因何持续扩张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 陈宝森
  进入2月,美国经济就将进入自1991年4月起持续增长的第107个月,这将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从1854年到1991年,美国一共经历了31个经济周期,平均每个周期53个月,扩张期35个月,收缩期18个月。就扩张期的长度说,肯尼迪和约翰逊治下的106个月一直是冠军,但这项历史纪录即将改写。
  这次经济扩张引人注目的特点不仅是它的“长”,还在于它同低通胀、低失业并存。通常在周期波动中,低通胀总是与高失业为伍,而低失业则与高通胀结伴,这次却打破了常规。比如,最近几年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4.5%,1998年为4.3%,1999年预计也在4%以上,但通货膨胀却仍处于“休眠”状态,从1991年的3.4%一路下降到1998年的1.2%和1999年三季度的1.1%;与此同时,失业率也一路走低,从1991年的6.8%下降到1998年的4.5%,1999年更由年初的4.3%下降到年底的4.1%。
  这一系列数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们说法不一,争论很大。但客观地看,下面几条是站得住脚的。
  以信息化为先导的美国经济结构大调整,扩大了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技术创新培育出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产品的旺销。
  信息产业的特点是它并不孤芳自赏,而是把触角伸展到所有产业,使它们得到改造和升级。这就推动了这次经济复苏中设备投资的高涨。从1991年到1998年的8年中,设备投资年增长9.7%,为前8年的两倍。其中增长最快的是计算机和软件投资,年增长率是15%,而计算机的增长率更高达34.7%。从1991年到1999年前三季度,整个计算机和软件投资的金额高达3.48万亿美元,占全部设备投资7.07万亿美元的45.3%。由此可见信息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信息化的投资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商务部调整后的数字,过去5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幅度为2.25%,1997—1998两年的增长率是2.75%,大大高于80年代的1.4%,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抵制通货膨胀的重要屏障;此外,在信息化过程中,各种技术创新大量涌现,网络经济快速发展。1993年美国上网的计算机约130万台,到1999年达到5620万台,1993年上网的人少于500万,1999年超过1亿。电子商务1996年的成交额约100亿美元,预计几年后将达到1万亿美元。企业之间的网上销售,1998年占企业户数的24%,到2000年将上升到56%。1999年2月,能通过宽频带上网的只有150万户,占网民的5%,随着有线电视系统的逐步改造,预计到2008年通过宽频带上网的人将达到7800万。就速度说,宽频带比电话拨号快百倍,用户可以毫无延误地存取文件、图像、音乐和电视节目。在此条件下,远距离学习、医疗、健康照顾等多种创新会广泛发展。而为建设宽频带,又必须增加对网络设备、器械、软件的投资。这种由技术创新推进的社会需求是促使美国投资和消费旺盛的重要动力。
  全球化使美国公司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美国跨国公司占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企业利润,缓解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美国90年代奉行的战略。它表现为贸易、金融、投资的全球扩张。跨国公司是美国实行全球化战略的载体。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说,从1993年到1998年由743亿美元一路上升到1328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12.2%,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也没有减少,接近国内经济增长率的4倍。以若干有代表性的美国跨国公司为例,它们的跨国经营程度近年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1993年到1996年,反映公司国外资产、销售额和就业人数的跨国综合指数,通用公司从15.36上升到30.7;福特汽车公司从34.41上升到37.7;IBM从52.59上升到54.3;杜邦公司从38.84上升到43.7。跨国经营的进展,扩大了美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的最小化和利润的最大化。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在1998年的年度报告中说:“我们加强全球化的理由以及为其成功所采取的措施反映在这样的事实上,即通用公司过去10年在本国的销售额增长了6%,而在全球则增长了17%。”全球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使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为提高。这是美国经济强健的基础。美国《商业周刊》根据公司的股票市值排列出1999年全球1000家最大公司,其中美国为494家,日本135家,英国108家,法国45家,德国36家,意大利23家。同1990年相比,美国增加165家,日本减少198家。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全球盈利最多的50家跨国公司。1995年美国中选的有28家,1996年上升为32家,1997年仍为32家,比例始终占一半以上。全球化还有效地增强了美国利用区位差异,抗御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1998年上半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美国对亚洲的出口比1997年同期下降140亿美元,但美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出口同期却增长了110亿美元。美国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承认说:是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出口,帮助美国稳固了就业与增长。全球化还使美国能够利用亚洲国家的廉价出口商品,抑制通货膨胀,延长美国的经济扩张期。
  由于政策调整,美国过去宏观经济失衡问题获得解决,国家利用利率、汇率、税率等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强。
  美国为了克服“滞胀”,80年代实行金融紧缩政策,解决了赤字货币化问题,克服了通货膨胀,使短期利率从80年代最高16%下降到目前6%以下,但仍高于欧洲和日本,使利率杠杆的运用进退自如;90年代厉行财政紧缩政策,解决了赤字债务化问题,消灭了联邦预算的当年赤字,使长期利率由最高13%下降到5%—6%。这样,税率杠杆的运用也有了回旋余地。财政金融两大杠杆调控能力的加强,非常有利于应付经济的周期波动。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外金融市场激烈动荡,联储利用利率杠杆稳定了大局就是明证。
  美国经济经过106个月的扩张后,目前虽然还是晴空少云的天气,但也不是没有潜在风险。突出表现在股市过热、债务堆积和贸易逆差扩大等问题上,这些都是长期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新问题。如何客观地判断这种复杂形势,正确决策,在国内外经济界争议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什么新东西,股市的暴涨已使美国变为泡沫经济,崩破的时间为期不远;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美国已经进入“新财富时代”,通货膨胀不会上升,衰退不可能出现,股市也不是泡沫。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用两分法,同上述两种观点拉开了距离。他一方面承认信息化、全球化给美国经济带来的进步;另一方面又高度警惕经济过热的现象。在商务部发表1999年三季度经济数字之后,他评论说:三季度美国经济的高速扩张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说明由因特网所促进的技术进步正使生产率加速提高。此外,由于企业能更快地获得信息,做出决策,所以过去起安全阀作用的一大批库存和多余职工已可取消,其结果是一种“良性循环”。同时他还断言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是一种暂时现象。但是他又警告说,生产率的改善并不能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有一天消费需求的增长可能会超过生产率的改善,到那时只有靠更多进口或增加工人来弥补缺口,最后都将导致通货膨胀。
  这种两分法已体现在他对宏观调控的运作上,正是因为他看到了美国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所以他在紧缩金融时是有节制的,并不想把金融紧缩到使经济增长率回到不超过2.5%、失业率不低于6%的老框框。另一方面他也一再试图为股市降温。目前美国网络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的股票狂涨。这固然体现了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使新兴产业能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有利于它们的发展。但投资者在利润驱动下所表现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如果发展过度,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大动荡,并最终影响消费和投资。此外,格林斯潘更为关注的是劳工市场的过度紧张,认为它正在给通货膨胀造成潜在压力。一切迹象表明,为了克服当前经济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格林斯潘将不惜用重复提高利率的办法,防止通货膨胀的复燃。
  克林顿对格林斯潘的再次提名表明美国政府对其政策的支持。不过宏观调控的难度在于适度,过头或不及都会走向反面,这将是对格林斯潘的又一次考验。
1987—1999美国经济走势图
绘图:寒放资料来源:布鲁柏格财经市场,哈弗分析公司(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