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扶贫助困的有效形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2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扶贫助困的有效形式
  袁秀和 李希信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努力使群众脱贫致富、增产增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助困的新机制、新办法。实践证明,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扶贫助困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多年积累的经济社会问题和新的矛盾逐步显现出来。从鲁西北的情况看,主要是农村困难群众脱贫率较低,返贫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扶贫助困单纯依靠党委、政府,力量薄弱,特别是面对数量众多而且地域分散的帮扶对象,这种帮扶方法只能管一时,管一点,而解决不了整个面上的扶贫问题,效果不甚理想。二是有的贫困户通过政府提供扶贫贷款和周转金,建起了蔬菜大棚,有的上了养殖项目,但由于缺乏技术,费了不少力,却管不好;有的由于分散经营,形不成规模,或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卖不上好价钱,仍然难以脱贫。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山东省陵县在多年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大力倡导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并把它作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现实之路,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力争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脱贫致富。
  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就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筹集资金,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按照社会化分工的需要,使救助对象参与专业化生产过程,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分散式帮扶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形成“你无资金我支持,你无技术我指导,你无信息我服务,你无市场我帮助”这样一种全方位的救助扶贫格局。
  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是产业化扶贫的有效形式。产业化是现代生产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它通过社会化的分工协作,能够实现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良性衔接,因而是现阶段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扶贫工作真正能在产业化、社会化生产中得以最有效地组织和实施,使长期以来“一对一”帮扶难以解决好的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诸多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能够实现团体式脱贫。
  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是实现科技富民的便捷途径。通过建立产业化的扶贫基地,实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集中指导服务,可以大大加快农业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使科技扶贫措施得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实施。
  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能够有效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一方面通过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开展扶贫救助工作,为城乡广大贫困户打开了通往致富之路的大门,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在“知民、重民、为民”方面实实在在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基地式扶贫过程中,党委、政府通过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扶贫基地进行技术服务,使大量机关干部率先进入扶贫基地示范带动,与帮扶对象同劳动、同生产,面对面地交流技术,交流感情,从而使群众对党政部门和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有了切实的了解,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社会化筹资、基地式扶贫虽然在山东陵县还处于探索阶段,却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扶贫措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扶贫实际,符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在基地的带动下,实现自我造血功能的完善和生产自救致富,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1999年,陵县共投入社会资金1.5亿元,建立蔬菜生产、果树栽培、小尾寒羊养殖等类型的社会扶贫救助基地49处,安置生活困难群众805户、2550人,带动贫困户1.3万户、4.2万人,使大多数贫困群众有了长期、有效、稳定的致富保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