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官出数字”缘于有利可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2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实话实说

  “官出数字”缘于有利可图
  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安化县支行谌争勇
  不久前湖南省统计局公布了衡阳县乡镇企业局篡改统计数据的问题:该县乡镇企业局将全县集体企业利润总额调增1.4亿元;将个体私营企业利润总额调增4亿元。据悉,此案仅是湖南省统计局这次公布的七起典型统计违法案件之一。
  日前财政部公布的对全国100家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的抽审结果表明,其中数十家企业存在损益不实的问题,共虚列利润27.47亿元。
  如此说来,企业挥舞数字“魔杖”,大玩数字游戏的行为已不鲜见。
  虽然,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财会人员都明白,这种违反会计准则的“经营战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随时可能因“东窗事发”而付出代价,但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其一,“确保”业绩。一些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领导人,为了确保自己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达标或超标,不惜“拔苗助长”,授意下级或指使单位财会人员做假账、报假表,以虚增业绩和政绩。
  其二,“报喜不报忧”的陋习在作祟。有些企业领导人认为报喜有荣誉、有奖金,说不定还能升官。有些上市公司,报喜可使股价飙升,可以获得配股资格,继续从股市中“圈钱”。对于公司职工来说,企业虚报盈利,年终便可获得各种形式的奖励……而报忧则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其三,片面追求改革“到位率”。毋庸讳言,政企不分,这个体制性难题已成为阻碍我国国企改革的一大“拦路虎”。开会布置,下达任务,层层承包,责任到人———由于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些企业为片面追求改革“到位率”,弄虚作假搞利润已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
  其四,监管乏力。应该说,我国监管企业的部门可谓不少,财政、税务、银行、审计、工商,等等,这么多双“火眼金睛”,按理说是能看住某些做账“高手”的,但由于制约机制较弱,监督效果不容乐观。甚至在市场经济中比较重要的“杠杆”手段———审计监督在有些地方也不尽如人意。一些社会审计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及盈利报告等,由于利益驱动或其他因素而令人生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设机构,自己监督自己,其效果更是大打折扣。
  要铲除“数字腐败”毒瘤,必须彻底扫除“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这一毒源,大力提倡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关部门更要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严厉打击做假行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