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黄海边的“垦荒大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4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黄海边的“垦荒大王”
  李志勇
  说起杨定海垦荒,还得从十八年前谈起。就在那一年,所谓“文革”的硝烟刚刚散去,二十六岁的杨定海便萌生了垦荒种地的念头,这一念头的出现仅仅是缘于那饥肠辘辘的肚皮。好在荒地有的是——那是滩涂加“革命”的产物。杨定海首先选中的是他的本乡射阳县海通镇的一块七百亩的荒滩,同所在村履行好简单的手续后,他便开始了漫长的垦荒生涯。没有拖拉机,只好烦老牛了。究竟耕断了多少个犁头,连杨定海自己也说不清。他只记得在那块坚硬的土地上,泛着盐碱,长着只有在盐碱地上才有的盐蒿子,间或夹着几株芦丘草,还有那冷不丁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毒蛇。在那些日子里,他头顶着星星,脚踩着月光,硬是用原始的工具、原始的蛮力、原始的耕作方法,在荒芜的滩涂上开出了七百亩荒地。头一年试种水稻,居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看着那金光灿灿的稻谷,杨定海笑了哭、哭了笑,那种复杂的情感只有经历过常人所无法经历的辛劳者才能体会到。
  杨定海一发而不可收。在海通镇,他又在濒临射阳河的支鱼村开垦了五百亩荒滩。听说洋河乡境内有着广袤的滩涂,他索性把大本营从海通搬到了百里外的洋河,在那儿安营扎寨,成立了“射阳县定海农场”,几年垦荒近万亩。之后,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黄沙港,在那一面临海、三面环水的灶王尖上垦荒五千多亩,建起了“定海农场黄沙港分场”。此举竟使成陆百年来的灶王尖破天荒地有了成排成排的红瓦房,有了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有了喧闹的人群和历经艰难险阻而建成的平整的农田。
  当2000年的曙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杨定海垦荒已超过了一万五千亩,成为江苏首屈一指的垦荒大王。这不是一个天文数字,却是十八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奉献。
  人们把种田喻为“露天工厂”,那意思再清楚不过了:“露天工厂”的生产要受到老天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制约。在这个问题上,恐怕很少有人体会如杨定海那样深。
  1992年,杨定海的三千多亩稻子快要成熟了,望着那一望无际的沉甸甸的稻穗,丰收的喜悦挂在杨定海的脸上。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杨定海三个指头捏田螺——笃定把丰收拿到手的当儿,十五号强台风猛烈地袭击了射阳沿海,把杨定海的三千多亩稻子全部捺倒在地,损失竟达五十多万公斤。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个打击刚刚过去,又一个打击接踵而来。黄沙港的五千多亩水稻先是草害严重,僵苗不发,接着肥害作怪,水稻倒伏,十一号强台风又助纣为虐,把个杨定海搞得焦头烂额。偏偏那受人保护的野鸭子不思报答,反而成群结队地来糟蹋杨定海的稻子,高峰时成千上万只野鸭子黑压压铺天盖地而来,吃饱了肚子又呼啦啦散去。
  “毕竟过来了。”杨定海叙述他垦荒的酸甜苦辣时,显得很平静,“尤其是近年来,党组织支持我,老百姓支持我,银行支持我,还有新闻单位给我鼓劲打气,我终于挺过来了。如今,我的农场已经拥有联合收割机三台套,重型拖拉机七台套,各种配套农机具三十多台套,过去农忙时没有百十人玩不转,为此还专门砌了两幢宿舍,而现在,最忙时也只需二三十个人。”
  说到这里,杨定海一脸的自豪。是的,他有理由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