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他是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4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他是谁?
  张雨生
  新生入学那天,我因事去了远在郊外的北京印刷学院。进门之后,看见大院中间巍然屹立着一尊高大的塑像,一群新生好奇,围在那里指指点点地猜测:他是谁?
  他应该是毕昇。我这么认定,也纯粹是猜想。因为毕昇是什么样子,今人不可能知道。雕塑家塑成这个样子,属于大胆想象,艺术虚构,衣着可以仿宋,脸面只能创造。这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光耀中国文化史,光耀世界文化史,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有了现代先进思想的人们重新认识的结果。当初,由于封建文人的局限,别说国史不记他,连州县志也不记他。幸亏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简略记述了几百字,否则,后人连毕昇的大名也不会晓得。他是哪方人氏,生卒于何年,今人皆不可考。长相怎样,更没有一字一画的记载。这是一种遗憾。不过,毕昇形象怎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业绩,他的精神,足以昭示有志于印刷事业的后人奋勇前行。除了毕昇,谁的塑像有资格竖立在这家学府的大楼前。
  “他是谁?”猜不出的新生们,经人指点,晓得了,接着却是一阵嘻嘻哈哈———“刻几个活字,还那么难吗?”“古人真笨,才显出了毕昇。”听那口气,近似调侃,却分明透露出不屑。
  封建文人不懂毕昇,是缺少科学头脑,不晓得他的发明的意义。那个时代重国学,轻科技,看不出毕昇的发明是文化科学史上的高峰,不足为奇。今人站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峰,回头去轻视毕昇的发明,则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心态的浮躁。这种浮躁心态在今日青年人中并不鲜见。比如说,文化习俗与文化进程相关联,享受现代文化生活的青年人,回头去看前辈的文化习俗,往往流露出鄙夷和讪笑。这就是一种由无知而导致的浮躁。世界上没有突如其来的文化,任何文化都是逐渐积累而成的。文化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无论后面的台阶多么高,也总要以前面的台阶作基础,它还必然要成为再后面台阶的垫脚石。就印刷而言,不经历昨天的活字时代,哪能一步跨入今天的微机时代;没有毕昇们奠定的印刷基石,何以建立起今天印刷科学的殿堂?
  又想到一件事。前些天,电视里播放了一则社会新闻:上海一家高科技公司修建大厦,在外墙正面镶嵌了一幅巨大头像,爱因斯坦的。记者看到好些人在那里观望,便采访几位青年人。“他是谁?”回答有趣极了——“大歌星,唱男高音的。”“大胡子老头,肯德基的。”“还能是谁,这家公司的董事长。”爱因斯坦的这张相片,在印刷物上能经常见到,不像毕昇的塑像,属于艺术虚构。这几位青年人文化程度如何,记者没有追问。我若是记者,将其人是谁告诉他们后,还会看看他们的反应。也许有人听了,会茫然地反问:“爱因斯坦?首唱了哪首歌?”
  “名人”是热炒过一阵的了。为什么一些青年人对中外文化科学史上的大名人还那么陌生?这就要回过头来看看热炒的“名人”大多是什么人。有一本杂志,近时炒得很热,翻开看看,全是歌星、舞星、影视星、娱乐星,还有浮躁着的文人星。广告里,则是热衷出钱印自家标准相的董事长、总经理。这种风习,不正是近些年来报刊、电视、书籍热炒“名人”的缩影吗?
  印刷学院的学生站在毕昇的塑像前,带眼镜的青年人站在爱因斯坦的相片前,疑惑地问“他是谁”,这是让人伤感的。我常常想,不知哪里还与崇尚科学的时代拧着劲?仅仅只有“名人热”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