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新中国治淮五十年成就瞩目 总投入九百二十三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五千六百六十亿元  李鹏题词:依法治淮,兴利除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5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中国治淮五十年成就瞩目
  总投入九百二十三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五千六百六十亿元
  李鹏题词:依法治淮,兴利除害
  本报蚌埠10月14日电 记者王慧敏、高云才报道:“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一广为流传的谚语,只有在人民治淮的今天,才真正变成了现实。今天是新中国治淮50周年纪念日,水利部和淮河水利委员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题词:“依法治淮,兴利除害”。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发来贺电。
  淮河的安危凝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毛泽东同志先后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批示,并于1951年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号召;周恩来亲自部署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研究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多次视察淮河;1991年淮河大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多次亲临现场指挥……
  5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沿淮人民的不懈努力,淮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0年总投入923亿元,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660亿元,相当于80年代中期全国的财力。全流域兴建水库5700多座,开挖大型人工河道2164公里,加固大堤5万多公里,有效地改善了两岸生产条件,淮河流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120亿公斤上升到1999年的876亿公斤,占全国粮食产量近1/5。人均占有粮食531公斤,提前并超额实现了到本世纪末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的指标。近10年,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150—200亿公斤,约占全国商品粮的1/4,商品棉约占全国的1/5。
  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的桐柏山,流经豫皖苏鲁四省。古代的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她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12世纪黄河夺淮,打乱了原有水系,淮河失去入海尾闾,洪涝灾害极为频繁,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至解放前夕,淮河已是满目疮痍,流域两岸民不聊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了两岸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新中国的建立,给古老的淮河带来了新生。1954年10月14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淮河的安澜也是两岸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50年来,淮河儿女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赞歌。50年间,尽管淮河流域发生了10余次较大洪水,但洪水造成的灾害却比50年前相应的洪水灾害要轻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