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三十六年无亏损——记宁夏彭阳县新集乡信用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6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

  三十六年无亏损
  ——记宁夏彭阳县新集乡信用社
  王文媛
  彭阳县新集乡,位于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地区,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经济脆弱。
  如今新集乡与10年前相比,变化太大了,全乡人均粮食占有量达385公斤,人均纯收入1122元,73%的农户脱贫,11%的农户达到小康,95%以上农户得到过信用社的贷款支持。
  1988年以来,新集信用社已累计放款近千万元,贷款回收率93%,贷款利息收回率保持在97%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县之首。
  今年1—7月放贷237万元,农贷219万元,其中有不少是用于支持科技农业的,同时也集中发放了助学贷款10万元。
  “建社36年来无亏损,累计盈余30万元。”这是新集乡农村信用社主任郭兆玺最引以自豪的。“最少一年盈80元,最多一年盈7.9万元,1999年是盈利最多的一年。”
  农贷风险大,成本高,全国的农村信用社十有八九是亏损的。那么,郭兆玺是依靠什么诀窍使地处西部山区的信用社盈利呢?
  这位拥有贷款大权的信用社主任给职工立下“管住嘴,不大吃大喝;管住手,不大手大脚;管住脑,不横攀竖比”的规矩,同时,他为自己筑起了三道防线:“金钱面前不动心,亲友面前不破例,威胁面前不退缩。”正由于“好处”不拣,“小意思”不收,“私交易”不搞,才为信用社的经营,为农民还贷营造了良好的信用、信誉环境。每年11月、12月信用社门前都排起还贷的长队,少则几毛钱,多则上万元。农民说:“有困难找信用社,老郭不吃饭、不收礼,我能回报他的就是及时还贷。”
  环境简洁的营业室内外,“抠门”的“证据”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明细登记本挂在墙上,一目了然,打电话实行登记制度,私人电话按规定交费,个人宿舍装电表、电费超支个人自理,信用社大门的巨锁用塑料纸罩住,信用社没有支出报销过请客费,信用社有自己经济又实惠的菜园和厨房……
  在这里,经营与管理虽没有标新立异的招数,没有什么可以大树特树的“典型经验”,但给人们留下了敬业爱岗、节俭持家、廉洁奉公的深刻印象,引起的思索也是耐人寻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