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感受斯特拉斯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7
第7版(国际)
专栏:欧洲之旅

 感受斯特拉斯堡
  本报特派记者 江建国
  香港凤凰卫视的《欧洲之旅》摄制组日前跨过莱茵河进入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同行的余秋雨教授和记者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篇中国人熟知的法国小说———19世纪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因为这篇小说的背景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割让给了德国,而我们脚下的斯特拉斯堡正是阿尔萨斯的首府。当年30岁出头、血气方刚的都德痛感法国战败割地的屈辱,以这篇小说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但是,都德这篇小说却没有写出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的复杂性。实际上,阿尔萨斯这块古老的土地是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当政时期,通过一系列征战并玩弄外交手腕,从当时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手里夺过来的。从那时开始,阿尔萨斯就被德国和法国争来夺去,几番易手。
  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以后,阿尔萨斯割给了德国;1918年第一
  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阿尔萨斯又回到法国的怀抱;1940年,希特勒又吞并了阿尔萨斯;直至1945年二战结束,阿尔萨斯最终归属了法国。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于以往欧洲的战争,但是,阿尔萨斯长达百年的命运,确实可以看作欧洲历史上霸权纷争的缩影。
  斯特拉斯堡的老城建筑凸显了德法两种文化在这里撞击、融合的痕迹。德国特有的先搭木头框架,再用砖头、泥灰填空而垒起外墙的桁架结构式房屋处处可见,而以黑色页岩为瓦的石头建筑又明显是法国风格,两者并肩而立,不存在某种风格集中在一地的现象。斯特拉斯堡老城最具历史魅力的一个小区叫做“小法兰西”,据说是拿破仑当年安置残病军人的地方,可这里德国桁架式房屋却最多。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一望而知是哥特式建筑,但里面祭坛部分却又不同于一般哥特式:以冷峻、挺拔、尖陡、狭长为特点的哥特式建筑多采用冷色石质材料,而这里却用了红色石材。
  从1870年到1945年的75年内,阿尔萨斯三次成为争夺的对象,致使阿尔萨斯人数度变换国籍。说来也怪,法德两国虽然长期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但又都不把它当作自己的真正的组成部分。路易十四占领阿尔萨斯的时候,连他的幕僚都认为是占领了一块德国的土地,认为阿尔萨斯人是德国人。二战爆发,希特勒重新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后,虽然把阿尔萨斯人当作德国人一样征召上前线为侵略战争卖命,但同时又说,阿尔萨斯人只能算“德意志种族”群的一支,还不是真正的“帝国德意志人”。所以,阿尔萨斯人多年为一个问题所苦:“我们究竟是什么人?”有一个瑞士作家回答道:“阿尔萨斯人就是一个不想当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
  如果不是二战后欧洲走上联合统一之路,阿尔萨斯人无根的感觉恐怕仍然不会消除,为说德语还是法语的争论还得继续下去。如今,斯特拉斯堡是欧洲的几个“首都”之一———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和欧洲人权法院的所在地。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去年才落成的欧洲议会大厦,它高60米,占地4.5万平方米,有1300多个办公室。它的主要建筑形同一个椭圆形的圆环,中间环抱着一个古希腊议事堂式的硕大的广场。据陪同人员介绍,这象征着欧洲人民对议会的监督。我们注意到,大厦有一侧有意建成一种未完成的样子,起初还以为这是建筑师刻意追求一种不均衡的美学风格,陪同人员解释说,这是为了象征欧洲统一进程尚未完结。大厦底层正中的外墙上刻着一个我们不熟悉的名字“路易莎·魏斯”,这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原来,这位女士是一位毕生为欧洲统一而奋斗的战士,她在一战中强烈反战,二战中又积极参加反法西斯地下抵抗活动。1979年欧洲议会第一次直接选举时,她以86岁的高龄当选为议员。她出生于斯特拉斯堡,有德、奥、匈几种血统,欧洲议会认为她体现着欧洲统一的精神,因此用她的名字召唤欧洲人为统一进程而继续努力。由于建筑师的精心设计,有上千年历史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塔尖在理想的光线条件下,刚好在椭圆形广场的正中投下影子。一块楔形的花岗石镶嵌在这里作为标识。欧洲中世纪文明的化身———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与欧洲议会大厦相距不远,然而,为了欧洲统一的理想,为了从那个大教堂迈进这个“欧洲统一的大教堂”,欧洲人付出了多少代价和努力!
  阿尔萨斯人苦苦追寻的答案,现在应该说是找到了。这就是:“我们是欧洲人。”
  (本报斯特拉斯堡电)(17)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