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怎样保护“北京人”遗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7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紫荆条抽枝了,椿树发芽了,出土过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掘剖面上,灌木蚕食着远古“北京人”的栖息地。新世纪迎面提醒:
  怎样保护“北京人”遗址
  本报记者 钱江 吴坤胜
  如何保护发掘剖面
  国庆节,京郊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游人多了,展现在他们面前的———50万年前“北京人”繁衍生息的巨大洞穴,早已被雨雪风沙掀掉顶盖,当年出土了6个珍贵的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堆积物发掘剖面完全展现,“北京人”遗址最珍贵之处就是这个剖面。
  仰首望去,剖面石色已被雨水渗染为土色,绿色的紫荆条、木槐、椿树在岩石剖面上顽强地抽枝发芽。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馆长蔡炳溪对我们说:“问题就在这里。对缺乏绿色的北方来说,多一些植被本是求之不得的,但这些灌木、乔木和花草不但改变了遗址原貌,也对剖面构成直接威胁。植物根系深扎在剖面和堆积物内部,不断伸长变粗,使石灰岩洞体缝隙扩大,堆积层渐渐脱落,加上雨水冲刷,一旦引发洞体局部坍塌甚至整体滑坡,将是一场灾难。”
  我们将蔡馆长戏称为远古“北京人”的“嫡系子孙”。他1955年出生在距离北京猿人遗址1500米处的小村庄里,1971年进遗址陈列馆当讲解员,“文革”结束的1976年进入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回遗址工作,再也没有离开,直到今年担任馆长。
  蔡馆长指着洞体西侧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堆积层说,这里极有可能藏存重要的化石。1998年在塌下的一个多平方米土层里,整理出了不少动物化石。目前每隔几年,我们就组织力量,砍除和清理洞体植被,但深深扎进洞体堆积层的根系不易根除。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官员去年底考察“北京人”遗址后,提出当务之急是清理掉洞体表层的植物。要不要在洞顶建造一个巨大的人工顶棚呢?各种意见还在论证中。从更加开阔的眼光来看,“北京人”遗址龙骨山的主体是石灰岩,质地疏松,透水性强,易受酸性水流的腐蚀。周口店地区的化工、水泥、煤炭业比较发达,空气中酸性物质丰富,又加速了酸雨的形成。如何使遗址四周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正是新世纪需要回答的问题。
  让龙骨山恢复五十万年前的自然状态
  国庆节前一天下午,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之一、今年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贾兰坡先生,从书桌上的稿纸堆中抬起头来,思维清晰地谈起“北京人”遗址的保护与发展。
  51年前,北京刚刚和平解放,贾兰坡先生的旧居就在地质博物馆旁边。有一天,一位老先生来博物馆参观周口店出土的化石。他问贾兰坡,周口店的发掘为什么不再进行?贾兰坡很奇怪,战争还没有结束,怎么谈得上化石发掘?后来来客签名,才知道他是徐特立。很快,贾兰坡参加编制在周口店恢复发掘的计划。当年10月1日,他在周口店发掘现场迎接新中国的礼炮声。
  今天,贾兰坡院士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有一个明晰的构想:那里的原始堆积物,约有1/3没有发掘,要好好保存,留给后人研究。同时,应该使整个龙骨山的植被恢复到50万年前的自然状态,运用先进的声光化电,使“北京人”遗址陈列达到时代的高水平,成为普及自然历史知识的极佳课堂。
  贾兰坡向记者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起,“北京人”遗址的第一代发掘者就在龙骨山上大量植树。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和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中,龙骨山树木受到很大的破坏。现在,龙骨山的树木又恢复到了郁闭程度。以后应向自然状态发展,逐渐扩大范围。现今的陈列馆距发掘现场太近,要考虑搬到山下来。如果这样做,“北京人”遗址的保护就随着时代发展而迈进了。
  看来,要在新世纪使“北京人”遗址得到高水准保护,以目前科学研究院所的管理体制和每年9万元管理拨款,势单力薄,杯水车薪,“保护”也是低层次的。近年参观人数的减少恐怕也说明了问题。既然现阶段“北京人”遗址已经基本完成了发掘使命,就应以全新的角度和眼光来看待它的保护问题,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让“北京人”遗址获得新世纪的辉煌,是贾兰坡、蔡炳溪两代学者的心愿。
  题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钱江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