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事迹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17
第11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全国农村优秀人才”事迹简介
  编者按:日前,人事部、农业部下发了《人事部、农业部关于表彰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的决定》,授予王乐义等10位同志“全国农村优秀人才”荣誉称号。这10位同志长期以来,通过自己辛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将他们的事迹摘登如下,希望大家,特别是农业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并与他们共同做好当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工作。
  治沙模范——石光银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长城治沙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怀着治理沙漠、造福群众的远大志向,带领群众治沙造林,并创造性地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沙漠绿化、沙产业开发及沙生植物的加工升值和农民脱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在治沙致富的每个行程中都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屈服,而是以大无畏、讲科学的精神,带领群众顽强拼搏。在四大壕和狼窝沙有6000多亩荒沙,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石光银带领群众通过科学治理,三战狼窝沙,终于以80%的造林成活率制服了狼窝沙。他没要国家一分钱,成立了长城治沙集团公司,通过治沙、迁移、定居,带领贫困户利用治沙脱贫致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累计承包治理荒沙20万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2.5%。过去的大漠孤烟、不毛之地,如今已是牧草丰茂,林木葱郁,牛羊成群,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且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贾正方:致富领头雁
  贾正方,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书记、宝山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党的十五大代表。
  贾正方于50年代参加工作,后因公致残,右眼失明,左眼视力0.02,病退回到家乡务农。他自担任村干部后,带领全体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使宝山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贾正方发动全村党员和青壮劳力,整整苦战5个年头,改造梯田715亩,使过去最好年景亩产不过100公斤的乱石坡变成了亩产达300多公斤的优良田,宝山村从此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接着又前后花了10年时间,他带领全村群众造林种药、修公路、开矿山、建电站,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条件奠定了基础。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宝山村第一座容量为100千瓦的水电站,宝山村老百姓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现在宝山村已建起6座电站、11个矿山、6个加工厂等24家村办企业。1999年宝山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全村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4607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2.8亿元。昔日“揭不开锅,舀不上水”的穷山村,今日变成了川西坝子上富裕文明的小康示范村。
  宋世敏:走共同富裕之路
  宋世敏,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党支部书记。率领乡亲苦战8年,将一个全县最穷的村变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
  他服从组织要求,放弃水产经营大户的优厚收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8年内将自己经营所得600多万元无偿贡献给集体发展经济。为建冷冻厂,他每天16个小时连领两班,3个月窝在工地上几乎不回家。一座现代化的冷冻厂终于如期拔地而起,丰厚的回报使宋口村人的脸上绽开了欢笑。他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建育苗场、买渔轮、建鞋厂、建水产码头,把一个人均收入460元的落后村,建成有10家村办企业,1999年产值2.6亿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的“苏北第一村”。
  他将自己掌握的河蟹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逐步带起当地数百家育苗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形成全国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河蟹育苗基地。
  陈光星:科技闯新路
  陈光星,天津宝坻县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理事长,高级农艺师。
  陈光星这个被称为“全国第一个总结出大葱高产栽培公式的农民”,一心扑在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上,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研究会———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陈光星提出“大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对比”的研究课题,培育新的大葱品种“五叶齐”,亩产翻了一番,达到9000公斤以上。
  目前,陈光星培育出的“五叶齐”大葱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增加社会效益约18亿元。陈光星还成功推导出了“高白型大葱定植沟和行距的确定公式”,应用这一公式,大葱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增产20%。
  陈光星感到要让农民富起来,必须先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为此,他从不放过任何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机会。他以研究会开垦的150亩荒地为基地,建成大葱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区,提出了教育、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一条龙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十几年来,他和会员们共推出新技术成果20多项,为群众致富闯出了新路。
  农业科技明星——王乐义
  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业科技明星、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
  他自学农技知识,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深冬种植黄瓜并上市,创造了我国北方平原蔬菜越冬史上的奇迹,到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大棚30万个,蔬菜面积60万亩。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0元,银行存款800多万元,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王乐义在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全国的农民兄弟,并毫无保留地面向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新技术,引发了我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大变革。他先后到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3000多期,并外派技术员4000多人次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金新富:潜心研究苹果
  金新富,河南省商丘虞城县园艺局科技干部,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
  他从事园艺技术研究和推广20年,先后承担上级下达的重点工程和科研、推广项目36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红富士苹果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1999年获世界大奖,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筹建红富士苹果优质丰产和50万亩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已发展面积30多万亩,总产达到3.6亿公斤,产值5亿—6亿元,成为虞城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虞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基地县,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他主持引进开发了新良种澳洲李子、美国提子和红皮梨等,使全县的瓜果生产充满勃勃生机,虞城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西瓜生产基地”。
  致富女状元——陈云莲
  陈云莲,吉林省双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致富女状元等,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大。
  靠种植辣椒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陈云莲,刻苦钻研辣椒种植技术。她把自己学来的技术,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大伙,用自己的火窑子无偿给乡亲们育辣椒苗。在她的影响带动下,终于把辣椒变成了大伙致富的主要项目。
  为了帮助农民找市场,打开销路,她东奔西走,和周边城市的市场建立了联系。每到卖菜季节,她家就成了“调度室”。群众称赞说,“陈调度”调出了前二屯的辣椒,调进了市场经济观念,调走了前二屯的贫穷,调来了文明富裕。
  陈云莲以辣椒、甜玉米为龙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带领广大乡亲们勤劳致富,帮困扶贫,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振兴家乡、富裕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范恒进:走科技兴农之路
  范恒进,安徽省太和县恒进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技师,曾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安徽省“七五”建功者一级奖章、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范恒进自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起,就决心凭自己的奋斗改变眼前原始的低效率的农业劳动,为家乡贫穷的父老乡亲带来富裕生活。他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以顽强的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农作物种子培育,特别是脱毒种子培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个体农技服务站———农民之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他没用国家一分钱投入,将自己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160万元全部拿出来,建立起全国第一家个体农民所有的生物组培工厂,配套建起50亩地的恒进农业园,生产脱毒农作物种苗,首批10万公斤脱毒马铃薯种为农民增收40万元;成立太和县香椿蔬菜研究所,重点从事香椿等瓜、菜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推广,每年太和城关等地的农民,仅开发香椿的收入就达2000万元。选育恒进红瓤酥、四季青萝卜等10余个瓜菜新品种,推广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了让父老乡亲早一些富裕起来,他无偿扶持育种农户,捐资助学。两年来,他举办农技知识讲座42场,指导农民近5000人次。
  植保专家——赵爱玲
  赵爱玲,湖北省枝江市植保站副站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十几年来,她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始终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为了认真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她风餐露宿、劳累奔波骑自行车往返13个乡镇和25万亩小麦、棉花田,进行小麦、棉花病虫系统调查。由她主持的棉花、小麦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6%,高于部颁标准6%。由于对病虫防治指导有方,年均挽回棉花(皮棉)损失4万担,油菜籽2万担。她认真履行全国区域网站测报责任和义务,近5年来共向全国、全省病虫测报处(站)发模式电报200次、旬报100次,为农业部及省站提供可靠病虫数据,为上级业务部门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了植保事业,她克服了孩子考学、父母年迈、丈夫去世等困难,承受了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默默无闻地从事她的植保事业,无怨无悔地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做着贡献。
  张克勤:向贫穷宣战
  张克勤,甘肃省通渭县华岭乡大牛村党支部书记,曾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创造幸福生活,张克勤倾注全部心血,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辟科技致富的新门路。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种植针叶林、仁用杏等经济林,扩大洋芋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全村林业面积达4700亩,科学栽培洋芋年1000亩,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全村养猪500多头,户均收入1000元;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粉条加工厂,年纯收入1万元;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
  为了在华岭乡率先实现梯田村的奋斗目标,他总是扎在会战现场不回家,饿了啃干馍,困了倒在地埂上休息片刻,用这种硬干硬拼的精神,建成了高标准、优质化的梯田5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
 治沙模范——石光银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长城治沙集团总公司董事长,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他怀着治理沙漠、造福群众的远大志向,带领群众治沙造林,并创造性地通过股份合作制,把沙漠绿化、沙产业开发及沙生植物的加工升值和农民脱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改变了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而且为沙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闯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子。在治沙致富的每个行程中都充满了艰辛,但他没有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屈服,而是以大无畏、讲科学的精神,带领群众顽强拼搏。在四大壕和狼窝沙有6000多亩荒沙,这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石光银带领群众通过科学治理,三战狼窝沙,终于以80%的造林成活率制服了狼窝沙。他没要国家一分钱,成立了长城治沙集团公司,通过治沙、迁移、定居,带领贫困户利用治沙脱贫致富,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累计承包治理荒沙20万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2.5%。过去的大漠孤烟、不毛之地,如今已是牧草丰茂,林木葱郁,牛羊成群,不仅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而且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科技明星——王乐义
  王乐义,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曾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农业科技明星、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7年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
  他自学农技知识,经过反复试验,成功研制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深冬种植黄瓜并上市,创造了我国北方平原蔬菜越冬史上的奇迹,到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大棚30万个,蔬菜面积60万亩。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0元,银行存款800多万元,人均存款超过1万元。王乐义在带领全村群众致富的同时,时刻不忘全国的农民兄弟,并毫无保留地面向全国各地推广这项新技术,引发了我国农业保护地栽培的一场大变革。他先后到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3000多期,并外派技术员4000多人次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传授蔬菜种植技术。
  致富女状元——陈云莲
  陈云莲,吉林省双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致富女状元等,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大。
  靠种植辣椒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陈云莲,刻苦钻研辣椒种植技术。她把自己学来的技术,一遍又一遍地教给大伙,用自己的火窑子无偿给乡亲们育辣椒苗。在她的影响带动下,终于把辣椒变成了大伙致富的主要项目。
  为了帮助农民找市场,打开销路,她东奔西走,和周边城市的市场建立了联系。每到卖菜季节,她家就成了“调度室”。群众称赞说,“陈调度”调出了前二屯的辣椒,调进了市场经济观念,调走了前二屯的贫穷,调来了文明富裕。
  陈云莲以辣椒、甜玉米为龙头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带领广大乡亲们勤劳致富,帮困扶贫,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振兴家乡、富裕人民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克勤:向贫穷宣战
  张克勤,甘肃省通渭县华岭乡大牛村党支部书记,曾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和创造幸福生活,张克勤倾注全部心血,带领村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开辟科技致富的新门路。在广泛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利用当地气候优势,种植针叶林、仁用杏等经济林,扩大洋芋种植、养殖等支柱产业。全村林业面积达4700亩,科学栽培洋芋年1000亩,人均收入300元以上;全村养猪500多头,户均收入1000元;建成年加工能力200吨粉条加工厂,年纯收入1万元;199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3元。
  为了在华岭乡率先实现梯田村的奋斗目标,他总是扎在会战现场不回家,饿了啃干馍,困了倒在地埂上休息片刻,用这种硬干硬拼的精神,建成了高标准、优质化的梯田5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72%。
  金新富:潜心研究苹果
  金新富,河南省商丘虞城县园艺局科技干部,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优秀专家。
  他从事园艺技术研究和推广20年,先后承担上级下达的重点工程和科研、推广项目36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持《红富士苹果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获得重大突破,1999年获世界大奖,达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筹建红富士苹果优质丰产和50万亩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已发展面积30多万亩,总产达到3.6亿公斤,产值5亿—6亿元,成为虞城县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虞城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富士苹果基地县,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他主持引进开发了新良种澳洲李子、美国提子和红皮梨等,使全县的瓜果生产充满勃勃生机,虞城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优质梨生产基地”和“国家优质西瓜生产基地”。
  贾正方:致富领头雁
  贾正方,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书记、宝山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党的十五大代表。
  贾正方于50年代参加工作,后因公致残,右眼失明,左眼视力0.02,病退回到家乡务农。他自担任村干部后,带领全体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使宝山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小康之路。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贾正方发动全村党员和青壮劳力,整整苦战5个年头,改造梯田715亩,使过去最好年景亩产不过100公斤的乱石坡变成了亩产达300多公斤的优良田,宝山村从此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历史。接着又前后花了10年时间,他带领全村群众造林种药、修公路、开矿山、建电站,为发展农业生产、改善条件奠定了基础。他们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起了宝山村第一座容量为100千瓦的水电站,宝山村老百姓从此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现在宝山村已建起6座电站、11个矿山、6个加工厂等24家村办企业。1999年宝山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5亿元,全村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4607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2.8亿元。昔日“揭不开锅,舀不上水”的穷山村,今日变成了川西坝子上富裕文明的小康示范村。
  宋世敏:走共同富裕之路
  宋世敏,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宋口村党支部书记。率领乡亲苦战8年,将一个全县最穷的村变为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的全国文明村。
  他服从组织要求,放弃水产经营大户的优厚收入,带领乡亲脱贫致富。8年内将自己经营所得600多万元无偿贡献给集体发展经济。为建冷冻厂,他每天16个小时连领两班,3个月窝在工地上几乎不回家。一座现代化的冷冻厂终于如期拔地而起,丰厚的回报使宋口村人的脸上绽开了欢笑。他带领全村群众苦干,建育苗场、买渔轮、建鞋厂、建水产码头,把一个人均收入460元的落后村,建成有10家村办企业,1999年产值2.6亿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的“苏北第一村”。
  他将自己掌握的河蟹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村民,逐步带起当地数百家育苗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研究开发,形成全国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河蟹育苗基地。
  陈光星:科技闯新路
  陈光星,天津宝坻县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理事长,高级农艺师。
  陈光星这个被称为“全国第一个总结出大葱高产栽培公式的农民”,一心扑在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工作上,牵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研究会———袁罗庄乡葱蒜研究会。陈光星提出“大葱品种提纯复壮和品种对比”的研究课题,培育新的大葱品种“五叶齐”,亩产翻了一番,达到9000公斤以上。
  目前,陈光星培育出的“五叶齐”大葱已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增加社会效益约18亿元。陈光星还成功推导出了“高白型大葱定植沟和行距的确定公式”,应用这一公式,大葱产量较传统栽培方法增产20%。
  陈光星感到要让农民富起来,必须先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为此,他从不放过任何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机会。他以研究会开垦的150亩荒地为基地,建成大葱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区,提出了教育、试验、示范、推广、服务一条龙的农业科研推广模式。十几年来,他和会员们共推出新技术成果20多项,为群众致富闯出了新路。
  植保专家——赵爱玲
  赵爱玲,湖北省枝江市植保站副站长、党支部书记、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二十几年来,她一直从事农作物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始终奋战在抗灾第一线。为了认真做好病虫测报工作,她风餐露宿、劳累奔波骑自行车往返13个乡镇和25万亩小麦、棉花田,进行小麦、棉花病虫系统调查。由她主持的棉花、小麦病虫测报准确率达96%,高于部颁标准6%。由于对病虫防治指导有方,年均挽回棉花(皮棉)损失4万担,油菜籽2万担。她认真履行全国区域网站测报责任和义务,近5年来共向全国、全省病虫测报处(站)发模式电报200次、旬报100次,为农业部及省站提供可靠病虫数据,为上级业务部门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了植保事业,她克服了孩子考学、父母年迈、丈夫去世等困难,承受了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默默无闻地从事她的植保事业,无怨无悔地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做着贡献。
  范恒进:走科技兴农之路
  范恒进,安徽省太和县恒进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技师,曾荣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提名奖、安徽省“七五”建功者一级奖章、安徽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范恒进自高中毕业回乡务农起,就决心凭自己的奋斗改变眼前原始的低效率的农业劳动,为家乡贫穷的父老乡亲带来富裕生活。他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以顽强的创业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农作物种子培育,特别是脱毒种子培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创办了全县第一家个体农技服务站———农民之家,引导农民科学种田;他没用国家一分钱投入,将自己多年经营积累起来的160万元全部拿出来,建立起全国第一家个体农民所有的生物组培工厂,配套建起50亩地的恒进农业园,生产脱毒农作物种苗,首批10万公斤脱毒马铃薯种为农民增收40万元;成立太和县香椿蔬菜研究所,重点从事香椿等瓜、菜新品种的开发研究和推广,每年太和城关等地的农民,仅开发香椿的收入就达2000万元。选育恒进红瓤酥、四季青萝卜等10余个瓜菜新品种,推广面积100万亩,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了让父老乡亲早一些富裕起来,他无偿扶持育种农户,捐资助学。两年来,他举办农技知识讲座42场,指导农民近5000人次。(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