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百尺竿头思更进——大港油田科技兴油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20
第8版(科技)
专栏:

  百尺竿头思更进
  ——大港油田科技兴油纪实
  何璜
  这是一组多么令人惊喜的数字:濒临渤海湾的大港油田,自36年前发现第一口油井以来,累计生产原油1.06亿吨,天然气135亿立方米。近年来,它的发展更加迅猛,上交税费从1992年的1.25亿元猛增到1999年的9亿元,7年时间里,职工收入增长了近3倍。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大港油田发展最关键的因素。”面对我们好奇的探问,油田党委书记、总经理姚和清说,“油和气埋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没有188项重大科技成果,尤其是几项获国家特等、一等科技进步奖的成果,就决不会有我们大港欣欣向荣的今天。可以这么说:大港油田走的是科技路,产的是科技油,创的是科技效益。翻开大港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真真切切的科技创业史。”
  30多年前,正是凭借“陆相生油理论”和“背斜构造找油理论”,大港油田在极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中敲开了地下宝藏的大门。在此后的13年中,原油产量一度上升到年产450万吨。但随着石油行业“海陆分家”,大港油田一分为三,1981年产量掉到了287万吨。然而大港人斗志冲天:依靠科技的慧眼,从地底下寻找更多的石油!几万大军以新的“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为指导,采用二维、三维数字地震,数字测井和成像测井,高凝稠油电潜泵举升工艺等一大批先进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去揭示地下更深、更难、更隐蔽的秘密。
  小集北油田原来是大港油田南部一个小小的油田,原油很稠,粘度大,凝固点高,夏天人踩上去都陷不下去,开发难度非常大。采用掺水降粘的办法,水掺多了,油就没有了;水掺少了,管线又堵了。采油厂领导和专家想尽一切办法,日产量也到不了20吨。后来,他们创造性地把潜油电泵举升工艺应用在这里,使小集北油田的日产量奇迹般地猛增到200多吨。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南部油田产量迅速上升,年产量达到整个油田产量的2/5。
  舍女寺油田原来按照一种国外的油藏理论找油,三上三下,没有找到任何线索。经过一系列新的科学推断和实验之后,他们竟然在原来认为不含油气的岩层中找到了油气显示。这一蛛丝马迹的发现让地质人员心里豁然一亮:地下含油层系原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而不是像原有理论所假设的属于单一结构呀!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一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复式油气聚集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渤海湾地区油气田的探察工作,使大港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储量产量高峰期。
  进入90年代,大港油田经过长期的开采,寻找可采储量的难度愈来愈大。在一次研讨会上,姚和清根据周密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18口预探井预探15个目标,重新解剖1.8万平方公里的大港油田。经过充分的研究,他们将代表当今世界最先进水平的欠平衡钻井技术运用于预探过程,终于在过去20多年“只见显示不见油气流”的探区内,发现了我国东部陆地上最大的高产凝析油气田,平均日产油609立方米,天然气45万立方米。由于这一重大发现,使得大港油田的寿命大大延长,从而实现了几代大港人的夙愿。大港人依靠科技张开了金色的双翅,正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