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四川扶贫开发的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21
第4版(专版)
专栏:

  四川扶贫开发的回顾与展望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周永康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张中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四川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1999年与1978年相比较,贫困人口由2600万人减少到211万人,年人均纯收入由81.4元提高到1202元、人均粮食占有量由不足150公斤上升到409.5公斤。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7年,贫困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显著改善,收入大幅度增长。
  一是绝大多数贫困县基本解决温饱,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63个贫困县到1999年底已有52个县基本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1993年的673万人下降到1999年底的21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7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93年的10.8%下降到1999年的3.57%,贫困深度指数由39.04%下降到11.60%。
  二是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贫困县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为426元,年人均占有粮食仅386公斤,1999年分别增长到1202元与409.5公斤。同时,贫困人口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等有所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特别是“三大扶贫工程”取得了较大成效:饮水扶贫工程解决了贫困乡村894万人与1001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形象扶贫”工程使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5.44万户农牧民改变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畜混居现象;牧区扶贫工程使甘孜州、阿坝州高原牧区5.096万户牧民改变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状况。
  四是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有了明显进步。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由1993年的11.2‰下降到1999年的8‰;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4.87%;90%的乡有了卫生院,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
  五是贫困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变化。扶贫攻坚的巨大成就,为促进全省改革深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川扶贫开发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一是靠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和一系列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逐年增大了扶贫投入;二是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国家外经贸部、卫生部、信息产业部、国内贸易局、国家粮食储备局、外国专家局、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央党史研究室、九三学社中央以及浙江省加大了对川扶贫的力度;我省党政机关、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三是靠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启动内在活力,苦干实干解决温饱,涌现出了“巴中经验”、“形象扶贫”、牧区“人草畜”三配套等一批先进典型;当然,也靠扶贫开发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勤奋努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四川贫困地区的实际看,到2000年末,尽管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也还有一部分特困人口不能完全解决,需要继续扶持。就是已经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标准还很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遇灾害或大的市场风险,极易返贫,他们的温饱是不稳定的,需要巩固提高。同时城镇一些人的贫困问题,也日趋突出。
  总之,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跨世纪后四川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省委、省政府下决心按照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和江泽民总书记要“牢固树立扶贫开发长期作战的思想”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把跨世纪的扶贫开发推向新阶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