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华北缺水形势日益严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23
第2版(经济)
专栏:

  华北缺水形势日益严峻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原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志恺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面积占全国的15%,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均占全国的1/3,农业产量占全国的40%。该地区工农业生产,对全国经济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气候持续偏旱,缺水形势日益严重。1980年到1989年,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10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0%—15%,气温偏高0.1—0.6摄氏度。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地面蒸发损失加大;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补给量明显减少。根据海河管理委员会初步分析,1980—1989年海滦河全流域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仅154亿立方米,比1956—197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288亿立方米减少了46.5%,约134亿立方米。
  进入90年代以后,干旱从华北平原向黄河中上游地区(陕甘宁)、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扩展,1990—1998年上述地区9年平均降水量偏少5%—10%,气温偏高0.3—0.8摄氏度。黄河花园口以上同期年平均产水量仅460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60亿立方米减少了17.9%,约100亿立方米。1997年大旱,花园口以上地区径流量减少到315亿立方米,扣除中上游用水消耗,花园口实测径流量为143亿立方米。90年代海滦河旱情有所缓和,降雨量有所增加,接近多年平均降水量,但由于前期土壤比较干旱,气温持续偏高,土壤蒸发消耗量大,地表径流量增加不多,仍比1956—1979年的多年平均值减少33.3%,约76亿立方米。
  1980年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37立方米,到199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已下降到500立方米,其中海滦河流域仅343立方米。从1980年到1999年,海滦河流域由于人口增长,干旱缺水,在加强节水管理、控制水需求增长的条件下,年总用水量由396亿立方米增加到460亿立方米;人均综合年用水量,由468立方米下降到340立方米,成为我国人均综合用水量最少的流域,比全国人均440立方米少23%。在地表水持续衰减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根据水资源公报,1994年到1999年地下水的年平均开采量为250.5亿立方米,其中浅层地下水为188.5亿立方米,占75%,深层地下水62亿立方米,占25%,地下水开采量占供水量的60%。
  根据国土资源部正定水文地质研究所分析,现在地下水年平均超采65.3亿立方米,其中浅层24.2亿立方米,深层41.1亿立方米。由于大规模过量开采地下水,在东部平原沿津浦铁路,形成了以天津、沧州为中心的大面积深层地下水漏斗区,约2.14万平方公里。在太行山前沿京广线,形成了以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濮阳为中心的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约1.4万平方公里。1985—1998年累计超采地下水649亿立方米,其中浅层261亿立方米,深层388亿立方米,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出现了河湖干涸,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严重环境地质问题。
  根据水资源公报,90年代海河流域地表水年供水量约110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约190亿立方米,二者合计约300亿立方米,再加上引黄54亿立方米,共35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年用水量约430亿立方米,估计现状缺水8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的缺水主要靠超采地下水(约60亿立方米)和利用不合标准的废污水(约20亿立方米)达到供需平衡;如考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现状年总缺水量将达到80亿—100亿立方米左右。要解决如此巨大的缺水,除了进一步节水挖潜外,必须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本地区补充新水源,缓解海河平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从华北缺水的现状来看,东部平原缺水比西部严重。东部平原由于浅层地下咸水无法利用,开采消耗的地下水主要是深层高氟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恢复年限是很长的。据介绍,在现状开采强度条件下,现有的深层地下水储量仅可维持开采9—10年。深层地下水储量疏干后,即使停止开采,中东部平原恢复年限,估计至少需要150—200年的时间。因此,中东部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十分严重。从缺水严重程度来看,东线和中线的调水工程需要同时实施,才能解决广大平原面上的缺水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