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迫在眉睫只争朝夕——重庆忠县三峡文物抢救工程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24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观察

  迫在眉睫只争朝夕
  ——重庆忠县三峡文物抢救工程见闻
  本报记者 崔佳
  随着三峡工程二期蓄水之日的临近,“库区文物第一大县”重庆忠县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已进入攻坚阶段。
  中坝遗址:迫在眉睫争朝夕
  中坝遗址位于忠县 井镇,早在50年代末已被探知,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7年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启动后才正式发掘。初探即表明,该遗址地层堆积厚、延续时期长、遗迹遗物多、文化信息丰富,被列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工作在中坝遗址文物抢救现场的,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的6名队员。记者来到他们临时租用的办公地点,只见简易的库房里堆满了文物,搭起了塑料篷的阳台上摆满了出土的陶片、骨器和石器。副队长孙智彬介绍,3年来他们共发掘整理出上万件文物,有些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的历史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明清,对于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和内涵、探寻巴文化起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等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智彬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发掘了近4000平方米,还不到中坝遗址已探知总面积的1/10。到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蓄水之时,中坝遗址将被淹没。根据规划,要抢救出遗址的精华,至少还要再发掘4000平方米。3年来他们不管风吹日晒,每天坚持在野外工作8小时,晚上回来写发掘日记,队员们几个月才回一次家。孙智彬说:“像我们这样的队伍,整个库区有几十支,珍贵的文物资料太多了,多抢救一点,就少留一分遗憾。”
  石宝寨:委曲求全成嗟叹
  乘船游览三峡至忠县水域,人们便会被江岸上一座高耸的木质塔楼所吸引,它就是著名的长江明珠石宝寨。在三峡重庆库区地面文物抢救保护的246个项目中,石宝寨因其文物价值突出、涉及的工程量巨大而与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一道被列入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三大项”。
  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后,江水将淹至石宝寨塔楼的底层。文物专家们参照国外先例,曾为石宝寨设计了5套保护方案,最后国家文物局确定了将围堤保护和护坡仰墙保护两套方案结合起来进行规划的原则,目前方案设计已基本完成。按照这套方案,蓄水之后石宝寨将如一艘巨舰孤泊于江中,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
  记者来到石宝寨,门口台阶上红色的二期水位线标志赫然入目。景点管理处负责人方绍泽告诉记者,最终确定的围堤保护方案是半围而不是全围,只能围住塔楼和大殿等古代建筑,因此景区内80年代以后扩建的部分3年后将不复存在,整个景区面积将缩小一半。说到此处,这位在石宝寨工作了20多年的现任“寨主”有些黯然。但他对文物保护的困难表示理解,他说:“北京和重庆的专家们来这里实地考察多少次我都记不清楚了,在财力有限、又要兼顾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情况下,能做到尽量保持古迹原貌已很不容易。”
  文物工作者:恪尽职守
  忠县近20年来出土及征集的各类文物已达上万件。这些文物存放在哪里呢?记者来到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时,着实对该县文物保护条件之艰苦感到惊讶。
  沿着一条街边的小巷,下了足有200级石阶,才来到了这个文物大县的“藏宝之地”。这是一幢修建于1985年的砖楼,楼下办公,楼上住人,而保存文物的库房,就在这幢如今已成危房的地下室。走进20米宽、6米深的主库房,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里是上千件文物,其中包括20多件一级文物的栖身之所:旧木架上摆着楚国剑、南北朝古钱,地上立着号称“渝东第一罐”的汉代陶瓮,而铁皮保险柜里还有唐玉带钩、东汉摇钱树座等珍贵文物。
  与艰苦的条件一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忠县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为了确保文物安全,他们制定了严格的保卫制度,夜间值班一直保证两人以上,并坚持“人与物同睡”。为了保证精力集中,夜间值班室连电视也没有配。文管所人员的工资很低,但大家尽职尽责。靠着这股劲儿,该所自建立以来从未发生过各类事故,多次被评为文物保护先进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