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唐宋余音藏纳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29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唐宋余音藏纳西
  “生当做纳西,死亦闻古乐。”这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冯牧先生聆听纳西古乐之后发出的感叹,去古城听古乐是绝大多数游客丽江之旅必不可少的项目。
  入夜,在纳西古乐馆里寻个位置,一边品着清茶,一边聆听着台上10余位纳西老乐师的演奏,一曲南唐的《浪淘沙》终了,元人的《山坡羊》又响起,琴瑟和谐,弦歌不绝。
  能在滇西的偏僻小城听到原汁原味的唐宋音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现在,古乐已成为丽江的一种象征,成为构成丽江神韵不可或缺的部分。自然,一个疑问也同时在人们心中产生,为什么在中原成为绝响的唐宋古乐竟然在纳西人的手里能够保存下来呢?
  据史料记载,纳西古乐(即当地人讲的丽江洞经音乐)于明代嘉靖年间由纳西木氏土司从南京、福建、四川等地引进。历史的变迁使洞经音乐在中原失传,而丽江古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当地人民“喜文嗜乐”,奇迹般地将这类音乐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原古韵由此与纳西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形成独具风格的纳西古乐。
  90年代随着丽江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纳西古乐终于等到了走出深山,迈向世界的一天。在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以宣科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看好纳西古乐特殊的文化和历史价值,怀着振兴古乐的坚定信念,不辞辛苦,走街串巷,把年逾古稀的乐师们发动组织起来,恢复演奏纳西古乐。
  古乐对丽江旅游业的促进,使文化部门意识到纳西古乐的保护、整理和挖掘工作的重要,在宣科等人的倡导下,文化部门发动、组织城乡老艺人,挖掘搜集各人掌握的古乐曲目,又派人深入边远山区,广泛调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研究。经过文化工作者的努力,目前已收集整理洞经音乐25首,打击乐曲牌6首,其中经宣科潜心研究,将南唐李煜的词填入《浪淘沙》,元代张养浩的词填入《山坡羊》复原成功。同时,关于纳西古乐的学术研究活动也积极展开,推动了纳西古乐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目前在丽江演奏古乐的大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使古乐后继有人,纳西古乐会从1996年7月起开办传习馆,招收60多名高初中学生及社会青年,购置数十件乐器,进行免费培训。为提高学员们的整体素质,传习馆还请来当地知名学者为学员们讲授诗经、唐诗、宋词、纳西民间文学、纳西民族史、音乐基本知识。经过两年的培训,少数学员初步学成,已能随团演出。
(附图片)
  丽江古城的老人们在为游客演奏古乐。本报记者 张帆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