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为了这片土地——记浙江省宁波慈溪市蔬菜开发公司经理、优秀共产党员张建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2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了这片土地
  ——记浙江省宁波慈溪市蔬菜开发公司经理、优秀共产党员张建昌
  本报记者 武侠
  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革,一大批有胆识、有能力的共产党员挺立时代潮头,敢于创新,勇于奉献,带领亿万农民在泥泞中前行,走出改革的阵痛,在绿色的田野上升起了崭新的希望。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长河镇党委委员、市蔬菜开发公司经理张建昌就是其中的一位。
  1989年,他发起创立了长河镇农技服务公司。10年来,他为当地引进种植50多个蔬菜新品种,使一个传统的产棉区成功转化成为现代化的蔬菜基地,初步完成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10年来,他的农技服务公司由15万元起家,迅速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万元资产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确立了当地蔬菜生产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椰菜花成熟的季节,记者在一片正待收割的蔬菜大棚前见到了张建昌。
  “我热爱这片土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梦想”
  谈起创业史,张建昌无限感慨:“一切都是从这片土地开始的。”
  那是80年代中期,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长河镇农民辛辛苦苦种了30年的棉花突然没人要了,家家户户六神无主,大量土地撂荒。
  作为镇农技站站长,时年27岁的张建昌,曾为大幅度提高皮棉亩产作出过突出贡献,他领导的农技站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他熟悉并热爱的这片土地,怎么突然就没用了呢?他赶到杭州、上海请教专家,经土壤分析,长河镇的土地最适合种蔬菜。可种什么,怎么种,卖给谁?被乡亲们称为“财神菩萨”的张建昌也是两眼一抹黑。
  就在这时,机遇降临了。作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张建昌被派往德国进修农业生产和管理。
  在慕尼黑北部的克劳斯农场,西方发达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张建昌大开眼界:克劳斯一家五口人管理着2500亩玉米、小麦和油菜,1000亩森林,60万只火鸡,还在市区开了两个超市。农作物从播种、收割到入库,家畜从饲养、屠宰、加工到进入市场,全部是自动化管理。
  在克劳斯农场,张建昌学习操作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参加各种农业研讨会,参观农业展览会,他还广泛参加当地华侨和德国友人的联谊活动,利用空闲时间到欧洲各地考察……张建昌就像一块海绵,贪婪地、不知疲倦地吸收着一切可能有用的农业科技知识。
  短短一年,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把代表西方现代化水平的克劳斯农场管理得井井有条了。
  归期临近,一个意外的选择摆在张建昌面前,高薪、住房、绿卡……克劳斯一家以种种优厚的条件挽留他。张建昌没有丝毫的犹豫:“我的家乡还不富裕,我要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改变它,让家乡的农民也过上好日子。”
  1989年5月,带着几十种蔬菜种子和一批农业科技资料,带着琢磨已久的蔬菜生产产业化的“蓝图”,张建昌回到了家乡。
  如今,站在家乡这片收获的田野上,张建昌充满自豪:“我热爱这片土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是我的梦想,现在已经开始实现了。”
  “我了解这片土地,并把我的全部身心投了进去”
  张建昌回国时,正值改革之风劲吹大江南北,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浙江省更是领风气之先,在这片土地上摸爬滚打了十年的张建昌,再加上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管理知识的武装,如虎添翼。
  ——1989年,张建昌创立了浙江省第一家农技服务公司,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市场与农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到1991年,长河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了5000亩,迈出了长河镇种植结构调整的第一步。
  ——1992年,张建昌联合另外两家企业,成立了股份制的慈溪市蔬菜开发公司。新公司与菜农结成了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并进一步扩大了蔬菜的加工能力和产品销售网络。到1995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了40%,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1999年,公司购销的蔬菜有1/3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创汇700多万美元,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创汇蔬菜基地。
  目前,长河蔬菜生产已基本实现了当年提出的“农科教,内外贸,产供销”一条龙的目标。全镇2.5万亩棉田,95%已改种蔬菜,形成了4个蔬菜种植园区,22个蔬菜专业村,2560个蔬菜生产经营专业户,全镇8000名菜农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比种棉花时翻了两番。这便是著名的“长河模式”。
  “改革的胆子比谁都大,创新的意识比谁都强”——公司员工这样总结张建昌成功的原因。
  张建昌的创新不但促进了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而且推动了政府涉农机构和服务部门改革。——政府官员这样评价张建昌和他的公司的作用。
  而张建昌却诚恳地说:“作为企业家,我不是最精明的,作为科技人员,我不是水平最高的,我只是更了解这片土地,更了解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并把我的全部身心投入进去。”
  “我寄希望于这片土地,我能够做得更多更好”
  在长河镇采访,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疑问:1999年公司产值6000万元,为菜农创毛收入5000多万元,而公司自身的利润却仅仅18万元,显然不太协调。公司员工笑着告诉记者:“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张建昌喜欢做‘赔本的买卖’。”
  1991年,椰菜花价高好销,许多菜农不顾合同,盲目扩种,可气温骤升,以绿为贵的椰菜花竟然开出了黄花,市场价格骤降了一半。刚刚还待价而沽的菜农慌了神,公司门前黑压压的队伍排了1公里长,场地上的椰菜花堆成了山,几家加工厂也拒绝进货了,菜农还在源源不断地涌进来,怎么办?再收就意味着亏本。“收,继续收,”张建昌毫不迟疑。“是不是降点价收?”“不行,宁愿让公司亏本,也不能让农民赔本。”
  这一年公司以高于市场一半的价格收到的椰菜花,有三成送给奶牛场作饲料或直接送进了垃圾场。公司没有拖欠菜农一分钱,自己却亏损了15万元。
  公司统计表明,自1989年至1999年底,企业仅补贴菜农的资金就达到210万元。张建昌自有见解:“现在农业还是弱质产业,决定了农业龙头企业必须是微利经营,如果追求暴利,保护农民利益就成了一句空话。”
  蔬菜基地的发展初期,一批个体购销户应运而生,他们或哄抬物价,或与公司抢货源,使公司饱受无序竞争之苦。职工们气不过,要求张建昌采取强硬手段,断了他们的后路。而张建昌却在想,个体购销队伍是拓展市场的生力军,虽然对公司有冲击,但对广大农户利多弊少。于是,他定期邀请购销户们座谈,向他们通报信息,帮他们介绍客户,还参与组织了长河镇蔬菜购销协会,引导鼓励有序竞争。
  目前,全镇个体购销户已发展到800多人,购销量与蔬菜公司平分秋色。个体购销户潘利平一年的销售额就达到600多万元,他说:“阿昌他们把长河的蔬菜生产发展起来,却没有垄断起来,没有他引路,我们哪有今天?他办事只有一个标准:对农民有没有好处。”
  长河镇富起来了,张建昌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劳动模范、十佳公仆、优秀党员、人大代表、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等。张建昌还当选了长河镇的常务副镇长,可没多久,他就辞了职,还是那句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片土地,为了农民。在蔬菜生产基地,我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我能够做得更多、更好。这片土地大有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