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让理性之光照耀创业之路——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3
第8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让理性之光照耀创业之路
  ——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思考
  郭泉真
  第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本月在上海举行。此前,全国在校大学生领取风险投资第一人李玲玲的公司门窗紧闭,账目只剩100多元。而清华学生创办的“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却获得了新合作伙伴青岛澳柯玛集团投入的3000万元。
  复杂的现实让人产生模糊的认识,而读史使人明智。在对大学生创业有所评判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沉入这一两年来跌荡多姿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去。
  呵护这株幼苗
  中国大学生创业先热后冷,火热水深。1998年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是前奏,1999年持续升温一年,至今年4月纳斯达克事件成为转折,处于低迷和攀升至今。载体意义上的“创业大赛”、效果意义上的“启蒙”,是两个关键词。
  1998年清华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进行了一次开创意义的启蒙。次年的第二届引起巨大反响,创业园不得不临时加一层办公楼,中国大学生创业由此步入第一个高峰。媒体不断报道大学生创业的神话……激越的英雄气概以至于狂热的冒险,成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在1999—2000年上半年的强音。然而,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突然大幅下滑,中国大学生创业也随之滑入低谷。
  一度热热闹闹的媒体也渐渐端起装满冷水和冰块的脸盆,让人不由得疑惑:沸水过后便是冰块,难道我们就不能力求平稳的理性思考?老师们也慨叹:媒体给学生发烫的头脑降温功不可没,只是别把火种浇灭了!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至今仍处于娇嫩的启蒙阶段。在长长的甬道上举着油灯划破黑暗探索前进者,最惧怕足以吹熄火光的冷风。现在应该静下心来,从本体上思考大学生创业是否有出现、存在并发展的必然性积极理由。
  何以展翅飞翔
  大学生的创业从一开始是“单翼的飞翔”,除了年轻和拥有知识,他们几乎一无所有。而市场并不会为“学生”注入多少怜悯,于是大学生们不得不唱着“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一次次败下阵来。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大学生根本就不该谈什么创业呢?
  在美国,学生创业创造了“苹果”等一批老名牌,高校商业计划竞赛已成为经济的直接参与力量。麻省理工学院的师生们已办了4000多家公司,仅1994年其经济实力就已经排名世界第二十四位!近来,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许多国家的新潮流。事实上,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正是在全球创业风潮中孕育出现。
  现实在发问:症结何在?
浮躁的心态。因为浮躁,目光从一开始就聚焦在能否一夜暴富上;因为浮躁,匆匆忙忙就挥舞着创意书上阵了;因为浮躁,创业团队刚刚组建,就拼命说:“快给我钱吧,快给我钱吧!”这样,一旦创业失败,怎能不迅即心灰意懒?这样,就几乎没有可以体现积极意义的支撑点,而表现为大片的灰色。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意义是显然的。它不仅有望为国家和社会带来相当的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它唤醒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积极充实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这才是大学生创业得以飞翔起来的原意。创业意识不等于创业行动,更不等于立即的创业冲动。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不会浮躁。于是就能认识到:多数的失败是必然的,少数的成功是偶然的。于是就能认识到:适合创业的人不创业,就和不适合创业的人非要去创业不可一样让人既心痛又无奈。于是就能认识到,失败的创业正填补了学生创业缺乏创业经验的空白,挫折教育可以给你更多的东西。
  着眼点在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自然就能发现:这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精髓是曲径通幽的。“大学生创业”绝不仅仅等于举办几届创业计划大赛、注册几家公司,它应当成为学校和社会共同合作的系统工程,前者可以将之延入课堂和教案里去挖掘其高校教育意义上的内容,后者可以从公益性的大教育观念上出发,着力寻找培养年轻学子的创业素质和拉近这支未来创业主力军的最佳结合点。
  美国开设有创业者教育课程的大学有500多所,20多所代表性理工科类大学中具有独立创业志向的学生占30%,而真正在学期间就去创业的人很少。以学习为出发点,校内课堂和校外创业公司的办公室都是接受创业教育的地方。
  要提供桥和船
  许多关心中国大学生创业的人都提到了这样一个词语:“大环境”。然而具体内涵并无多少人能谈清楚。河这边的人们都知道要去河的那头并为之不停疾呼,可就是找不着桥在哪儿。
  清华雷霖老师的设想是:“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人本的意义上去考虑发展的方向。”据说,台湾的创业团队组建后,会有无偿培训和种子基金,一段时间磨炼后,经过认证再给予有偿的“天使基金”,既能培养创业素质,又避免资源浪费,企业文化也无形中影响着创业者。学子钟松的设想则是:学生创业—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显然,这和风险投资的成熟休戚相关。
  笔者也有一个局部意义上的建议———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创业现实可行性的评估体系。由学生、校方、投资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介入,包括媒体列席,对创业者在想法、能力、条件等全方位进行衡量,分层、分类给予不同环境,最终都指向培养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根本目的。
  设想的意义绝不在于立即实行,因为生搬照套和一味否定一样可笑。在这里,亮点是设想者的关怀心,而这种关怀精神正是大环境得以营造起来的重要支点。
  2000年无疑是中国大学
  生创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不仅因了4月的转折,还因为此后的坚守和积蓄,正如一位年轻的老师乐观地说:“只要能顶过这个年底,就可以说,成熟的中国大学生创业态势就会形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