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现在,不少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可许多市民觉着买菜是越来越不方便了——今天去哪儿买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3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新视窗

  现在,不少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可许多市民觉着买菜是越来越不方便了———
  今天去哪儿买菜?
  本报记者 蒋涵箴
  如今买菜方便吗?
  这几年,不少城市建设发展很快,拆除了一批脏乱差的马路菜场,增加了小区的绿地面积,城市面貌更清洁美丽了。
  可是,居民在赞美周围环境好的同时,发觉自己买东西主要是买菜不方便了。尤其是节假日家里来了客人,想买些鲜活的鸡鸭、水产品,真不知道该上哪儿去采购。在北京,原来规模大、历史悠久的肉菜市场东单菜场、西单菜场、菜市口菜场等等早就在北京地图上消失了,就连家门口的早市也一古脑儿拆除了。
  消灭马路市场,大家都赞成,问题是拆了旧的要建新的。对大多数人来说,衣食住行中“吃”仍然是首位的。北京宣武区的福州馆前街原来有一个十分兴旺的早市,南城的居民都愿意上这里买菜,一是早市物价便宜,样样都有;二是南郊的菜农直接把菜拉到早市上出售,蔬菜新鲜,品种也多,有很大的挑选余地。逛早市买菜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城市居民的某种生活乐趣。一个早市不过3个小时,成交额竟可达到几十万元,每天到这里买菜的居民可能有上万人,节假日更多,税收也相当可观。今年8月的某一天,胡同里的居民早晨一觉醒来发现喧闹的胡同突然寂静了,主妇们相互传说早市取消了。此时大家第一个反应就是“今天上哪儿去买菜?”
  朝阳区水碓子本来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农贸市场,既批发又零售,它确实又脏又乱,雨雪天脚都踩不下去,尽管它的周围有好几个超市,可人们还是要往那儿跑,原因很简单:东西又多又便宜,超市不能代替菜场,居家过日子少不了它。拆除后建成了一块很大的绿地,这也是符合民心的。但由于没有及时建新的菜市场,周围的居民买菜像“打游击”,进超市捡一点,上小摊买一点,只能是有啥吃啥,深感不便。现在住在这一带的居民都十分怀念原来那个市场,虽然环境差了一些,但还是觉得,“有,总比没有好。”
  失去特色的菜市场
  如果说有关部门只管拆、不管建,似乎也不合情理。宣武区新建了一个永安路室内菜场,但是,新建的菜场档次太低,其设施远不如过去的东单、西单菜场。拥挤、昏暗、脏滑,夏天菜场内又闷又脏,一些老太太说,上里头去“挤”,人都要闷死。记者进去挤了几回,感到空气浑浊,管理混乱,车与人挤,万一出什么事,人都没法疏散。
  在北京原来的几大菜场中,幸存一个崇文门菜场,并且在天桥、珠市口、红桥开了分店。然而,尽管现在菜场里的东西非常丰富,从洋酒洋烟到葱蒜酱油、肥皂牙刷,从奶油蛋糕到芝麻烧饼、凉粉稀饭,啥都有,可就是火不起来。
  北京居民心目中的菜场还是原来的东单、西单菜场。它主要是卖新鲜的蔬菜、鲜活的生猛海鲜、让人放心的肉食、质量上乘的豆制品,昔日的崇文门菜场就是这样的。而今,崇文门菜场旧貌换新颜,生猛海鲜全在冰柜中,蔬菜要比水果贵,它既像是菜场,又像是小吃店,还像是超市,没有特色,人气就不旺。
  步行10分钟能买到菜
  广州市室内菜场5年间从65个增加到234个,马路菜场都已拆除,全市菜场整体水平已上了档次。许多菜场布局合理,地下排水畅通,地面通道宽敞、干爽,灯光明亮。手扶电梯和中央空调都装进了菜场,这在几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广州市发展远景目标规划的肉菜市场是:建筑物为水泥和砖框结构、有上盖物的建筑体,以经营肉菜为主,同时兼营食杂、鲜果等副食品。市场布点按照每2至3万人设一建筑面积为2000到2500平方米的室内菜肉市场进行,每个市场服务半径为500米。若按此标准来看,北京是落后了。
  在上海、南京、杭州一带,隔几条马路就有室内菜场,居民就近买菜,一般不超过十来分钟的路程,非常方便。南方城市的居民买菜显得很“潇洒”,拎着两个口袋就回来了。北京因为菜场少,买菜不方便,去一趟菜场不容易,于是很多人骑着自行车、蹬着三轮车、推着小推车去买菜,使菜场拥挤不堪,磕磕碰碰,吵闹不休。看来,北京也应该在每一个街道地区建一个中心菜场,并带动饮食业、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在建菜市场这方面要向南方的一些城市学习。
  压题照片:天津市傲绿无公害蔬菜供应中心近日正式营业。新华社记者刘海峰摄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