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校验人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4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品书札记

  校验人生
  陈忠实
  (续10月14日六版)
  三
  俗者、庸者和被扭曲者都在随口宣示着一种生活哲学:都什么年头了,你还这样!这种生活哲学的含义有正负两面,正面大约针对那些抱残守缺留恋旧的思维“辫子”的人,负面却是针对那些不肯随波逐流于庸俗乃至畸形生活形态的人。
  都什么年头了?
  《中国9910行动》———书里所写的那些人和事,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新的世纪之交的这十多个年头。“这个年头”应该是本世纪里中国发展最快的年头,也是中国人生活和精神上最宽松的年头。在这样的自由度空前放大的年头里,各种职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自我选择的自由度也是很大了。然而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途径,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关键性分野。上述流行的生活哲学的两种含义(抱残守缺与随波逐流)之外,我看到了一大批中国人的人生选择,这就是那些民族精英的人生价值的取向和选择。
  生活是万象的。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起始的新的治国方略,逐步开始了为一切人提供个人发展的越来越自由的社会空间。一茬一茬具备表演和歌唱天资的男女新星演红了唱红了荧屏和舞台,一批一批既具专业知识又具政治意识的年轻人走入各级党政的领导位置,新型的企业家无论国有无论私营已形成一个庞大的阶层,支撑着新的治国方略和新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实施和不断完善。然而社会生活在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和混沌,极端的自私膨胀起来的对权力和物质的欲望,直把一些商官送上了断头台。庸俗和市侩的生活哲学也在消解着人生价值中的神圣,而且是以轻俏的不屑的得意的口吻。
  《中国9910行动》里的精英们当然不是生活在真空式的桃花源里,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大半生都钻在深山大沟里,但生活中的明丽和生活的混浊都充分感受到了,然而他们仍然选择了自以为神圣的事业,不仅无怨无悔,而且乐在其中壮在其中,寄灵魂于神圣的民族脊梁之中。有一件小小的却能体现市侩和神圣的尖锐冲突的生活细节:几位在世界上都称得上“杰出英才”的专家,从冰封的荒原完成试验回归西安的途中,正因他们破旧的装束和荒野给予的邋遢频遭冷眼和轻视。在火车站的一家茶座门口,售票小姐断定他们付不起款而拒绝英才们入内。这位小姐肯定不会知道,某个国家的军官代表团正在西安一家宾馆里翘首以待,等待这几位被她不屑一顾的人回去讲授一项新的兵器秘密哩。几位工程师没有人计较这位茶座小姐,他们肯定改变不了她的茶座入座“标准”,他们笑笑就够了。心怀海洋、天空和大地的人,怎么会计较一位承继并发扬着势利这种自古传流的市侩的眼光呢!
  令人腰杆挺硬的新型导弹发动机的总设计师余利风,为这颗“大弹”已经谋算了整整十几年。在这个家伙终于要试射的那一天,作为技术总指挥,他拒绝了隐蔽要求而把自己也摆了出去,就站在距发射现场百米远的地方。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几分钟验证一生。成功了,不负此生;失败了,抱憾终生!
  我正是读到这里时发生情感涌动的,也正是在这种强大的冲击波中,我才意识到重新审视重新校验人生的必要性……
  四
  这本书的作者,许多是和被写的对象工作在同一个战线上的同志。这里用“战线”这个称呼应该是合宜的,他们研究的带有突破意义的各种新式武器和兵器,本身就是可视可闻的爆炸性场面,他们熟悉他们也理解他们。另有几位是陕西文坛颇具影响的中青年作家,他们同样以某种神圣的情感去探索默默地奋斗在这条战线上的人们。所有这些作品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不容置疑的真实和作家自己的赤诚情感的自然流泻,这两者都是令读者感动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几位作家都写到了被采写对象拒绝的尴尬。周矢和采访对象———新型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王兴治,为采访和拒绝采访发生了不愉快的误会。许多作者在接受采访任务去寻找采访对象时,全都遭到婉拒碰上软钉子,于是不得不依赖被采访对象的同志、亲友和上司提供有关素材。他们坚辞和婉拒的理由大致有二:一是集体创造成功的,不能宣传我个人。二是我应该做的本分工作,本来就应该做到做好,跟农民种地清洁工扫街道一样,职责内的事,不必宣传亦不宜张扬。
  不完全是个人道德修养范畴的谦虚。主要是一种以自信作底气的人生境界。
  对于这些精英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某项科研课题的完全突破,使这个民族和国家在这一领域具备发言权。他们的智慧和生理热能所完成的突破意义,从心理上就会铸就一种自信,一种大气和一种大境界;而这种成就的科学上的艰辛和严峻性,也排斥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宣传,更不要说腻人的哄炒了。
  他们以为自己在某一项目所实现的突破,正是他们生命意义的实现,生存价值的实现,对于个人的宣传没有什么心理的需要,更不屑于商业操作的“星”们的炒作的需要了。他们明白自己干成了什么,这就够了。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以自信为底气的。
  然而社会的需要对于这些精英的宣传,社会生活中需要注入这些人的那种精神和品质的光芒。人们需要知道,这个民族还有这样一群精英在默默地完成着最重要的创造,昭示一种可以活血壮骨的民族精神。当然,我们并不指望那些偷窃国库去买官卖官者会因此而缩回手去,也不指望那些自我膨胀自吹牛皮的各类“星”们会因此而脸红。仅仅只是把这些真正的精英们的精神昭示给社会,作为校验人生的一个参照,就足以显示其意义了。
  文章的最后,我又想到被世界瞩目的“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的一件难忘的往事。1937年,日本人轰炸福州,七岁的陈一坚和父亲逃难到南平县,日本人的“零式”飞机又扫射轰炸到南平。陈一坚和一群人挤进一个防空洞里,轰炸震动得土屑哗哗落下,一个吃奶的孩子吓得哭喊不止,无知的母亲看到众人惊恐的目光,一巴掌捂死了孩子……七岁的陈一坚目睹了这一惨景,同时也发出了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造出自己的飞机去打日本飞机的质问。许多年以后,陈一坚成为中国的“飞豹”之父。
  陈一坚可以告慰那位被捂死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了。一切创造过程的艰辛是可以不计的,关键在于最初的心理动机和最后的结局的完美。
  (续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