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鸣沙山奇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4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鸣沙山奇遇
  介聂
  置身于比肩高耸的自然金字塔之间,一片垂直上升的金黄逼得人不得不屏住气息。感觉特辉煌,还有点神秘的恐惧。我知道莫高窟就在它的背后,但这神秘感并非那些大小洞穴的暗示跟踪而来,实实在在就来自心灵的反响:开始面对摩天的沙山,精神的构筑已在支解;现在随着流沙骤然滑落,如鸟儿堕巢,果实离枝,又有宏大的沙鸣如雷贯耳,业已被尘嚣侵蚀的心房能不应声坍塌?
  “哇!太美丽了。”
  不知是谁的一声赞叹,柔柔地插进沙鸣渐消后铺开的幽静空白。
  我极力想如平地迈步。惯性加斜坡还是把我送出老远,以至于无法控制地踉跄竟踢飞了沙地上的两瓶矿泉水——幸好它们尚未开封。
  我自责地把拣回的矿泉水放到原地,准备向对方表示道歉。可对方却很专注。与那金黄相融的沉静目光,一直在欣赏山色,绝无一点旁视,似乎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刚才发生的事情。我见这情形,也只好把那句“对不起”装在肚里,久久地站立一旁,偷眼观看起这风景中的风景了……
  那矿泉水的主人是一位身材颀长的女士。大约四十来岁,发丝盘得高高,穿一身半旧的牛仔服,一双旅游鞋用鞋带儿相系搭在背着行囊的肩上。她就是这样光着两脚戳在沙里,旁若无人地发出那声慨叹的。
  旁边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正摊开画夹稚拙地写生。
  直到那男孩不住地闪起勾人的笑眼,要我评价他的图画,而我也应和儿童心理褒扬有加时,她才微启尊口——但她的眼睛依然打量着鸣沙山——
  “你哪里来?”
  “北京。”
  “噢,地道货。我是冒牌货,来自美国西雅图。”
  原来是一位美籍华人!难怪汉语说得有些生硬,又带有一副放纵姿态。我意识到半个小时前,是有一个外国旅游团从景点的入口处骑上骆驼,兴致勃勃来到山前。她该是在驼峰上搂着孩子的那一个了。
  我试着探问她的观光感受,她这才抽回目光,激动地摇着下巴,向我认真解说起她那句“太美丽了”的赞叹——
  “你看,鸣沙山比金子还要纯真,覆盖她的蓝天没有一丝云雾,那沙山围成的螺旋尖儿上的一湾月牙泉,又是那么澄澈见底。它们是纯美的组合,无与伦比。还有,连塑造和维护这自然奇观的风也逃逸了人们的觉察:鸣沙山本是大漠之风的千年杰作,而泠泠清亮的泉湖不被流沙埋没,也是那不可捉摸的风,利用它造就的山势时时梳理的结果。”
  她的解说让我大吃一惊。没有想到久居海外的人对鸣沙山竟有如此精湛的理解,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大陆的“地道货”反倒显得熟视无睹,耳熟不详了。
  “看来,您一定游览过不少世界名胜。”
  “是的,”她一边解开上衣的纽扣,一边肯定地说,“为探索人间之美我的确去过不少地方,但还是鸣沙山最好。你要知道,这是我带领毕业生第六次来这里了。”
  我正要接下去问她为什么最爱鸣沙山,突然从远处传来对她的呼唤,我们刚刚投入的交谈也只好草草收场。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远近两声“哈啰”的呼应间,她已拉着男孩离去了……
  有趣的是,那男孩临行前非要把他的写生画赠予我,由此又引发出本故事的一个重要情节——
  原来那充满童心的画图的背面印满了英文,经旅馆里的一位通晓英语的先生翻译,才知道那是一页美学教材的复印件。为什么复印它?为什么把它带到旅游团?转而又利用其背面作了男孩的写生纸?这些问题我们不必费神推究;令我惊喜的是,它竟是那位女士未来得及回答我问题的最满意的答案:
  “……中国的敦煌有一个著名风景点,叫鸣沙山,极具透明交融的品格。我所说的透明,是指审美知觉的透明,即审美对象的纯一极限,而不是我们直观的一眼望穿。这种透明而互相交融的美,可以称为自然美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是对一切真、善、美的悉心倾倒,是爱的博大和真切,是暗施于只可想象而不可捕捉的所有创造力的彻底珍惜。
  以此对照审查我们的心,人类的心,到底透明了多少?交融了多少?”
  她无疑是一位大学美学教师了。教材的作者即是其人。她的教授生涯恐怕还未进入资深阶段,不过,这短短文字里闪现出的思想异彩,确是空前明晰的,也是超越现有认识的。我反复细读后不禁顿悟:她注视鸣沙山时表现的放纵姿态,实质上是灵魂验证时的倾心忘我,那沉静的目光浸透了为她发现的精神,涵容无限,空灵而深邃,以至于也暗暗主宰了我的游情。
  是的,自那以后,我常常想起鸣沙山,同时忆及起那双全神贯注的眼睛,以及那圣洁的青睐还给鸣沙山的“透明的交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