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希望星火遍闽北——南平市实施科技特派员驻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6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星火遍闽北
  ——南平市实施科技特派员驻村见闻
  本报记者 贾西平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民收入徘徊不前。对此有人解释说,因为粮食已经过剩,农业发展空间狭小。但福建省南平市的同志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农产品的相对过剩,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低劣,解决的办法是将高新技术嫁接到农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去年开始,南平市从市、县、乡三级农科组织和政府机关抽调629名科技人员进村,称作“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利益共同体,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深秋时节,记者走进山峦起伏的闽北,寻访“科技特派员”的足迹。
  感情交融 利益相系
  我们来到建阳市西岸村一个山脚下,南平农校青年教师陈虞晖脚穿雨鞋已在路旁等候。他投入3000多元,在这里与一农户开发了几十亩地,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将原来的稻田改种玉米、蔬菜和菊花等市场看好的作物,今年可收入5万多元,他将与农户按3:7分成。他吃住在本村,但他的服务对象却不局限在这里,邻村、邻县的农户也常常开上手扶拖拉机来接他。在邵武市金坑乡关上村,村民们说,邓小山这些日子做梦也会笑出声来。原来他种植了一种茶薪菇,投入1000元,能回收3000元。1999年他种下4万袋,数月下来,净赚了8万元。在这个乡,几乎家家搭起了蘑菇棚,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帮助农民致富的,就是市里派来的研究食用菌的技术人员邓文明和林九生。他们手把手向农民传授栽培技术,在送来茶薪蘑技术的同时,也让乡亲们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深入调研 抓住要害
  正确的决策来自对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
  闽北这一块基本都归南平市管辖,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之称,农业和林业是这里农民祖祖辈辈从事的专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地区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这里便出现了相对贫穷,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农业生产退化现象。“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问题是治理地方的第一要义。南平市委、市政府组织干部下乡、驻村,与农民朋友倾心交谈发现,困扰农村经济的有两大问题:一是信息不灵,种的东西不知道去那里卖。二是缺技术,导致农产品品质低劣,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1997年,这里橘子丰收,漫山遍野红成一片,堆满了道路两旁,但是橘子价一跌再跌,每斤只卖5分钱。农民丰产不丰收,春夏流汗,秋天流泪。要解决农业问题,必须在科技上有所突破。南平市委书记李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年,农村人才留不住,农民现有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不够的,必须想方设法把掌握高新技术的群体嫁接到农村去。”于是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南平市组织科技特派员驻村下乡,这些人既不当市里的干部,也不当乡里的干部,而是与农民命运相系的致富能手。收成好,他们分红;搞砸了,也承担风险。向农村派遣科技特派员,可以带动一部分农户走科学种田的道路,同时又能通过“邻里效应”影响一大片。政府机关人浮于事,组织一部分有专长的干部下乡,既精简了机关人员,又使这部分人员的作用得到发挥,提高了经济收入。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受到了农民和干部两方面的欢迎。
  希望之火 终将燎原
  农业科技特派员下乡,并不仅仅在帮农民脱贫,而是在瞄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走进这里的温室大棚,您很难将这种生产模式与牛前人后的老式生产相提并论。这里像农学家的实验室,这里像植物物种的博览会。在这里您既能看到精心培育的一株株幼苗,又能看到美国的、日本的、以色列的优良品种。科技特派员是大棚的主角,而大棚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基地。
  一年多来,全市通过科技特派员之手引进的农业新品种1035个,新技术617项,新设备362台(套),有14.39万人接受了技术培训,有力地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和转化率。
  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相配合,南平市大抓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科技服务网络的建设。南平市大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瓯市瓜菜高新技术示范园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科技110”成了农民种田的好帮手,国际互联网已经走进部分农家。通过科技特派员沟通的桥梁,高新技术开始辐射到农村的各个角落,有效的弥补了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的不足。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社会分工开始形成。相当一部分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合办了饲料厂、果园、苗圃等,从产业规模上看,已经具有集团公司的雏形。科技特派员像一粒粒希望的火种,年复一年,必将在闽北大地上构成燎原之势。透过各县市之间的地区差异,和农户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我们仍然能清晰地看出,在高新技术引导下,农村的生产要素在自动地进行着优化组合,现代农业的产业群体正在形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