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新世纪的结构调整新在哪里——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07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世纪的结构调整新在哪里
  ——访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
  本报记者 马宏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把结构调整作为制定“十五”计划的主线。中央领导同志强调:“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这表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依靠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新世纪之初的经济结构调整究竟新在哪里呢?就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
  记者:请问《建议》如此突出地强调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有什么新背景呢?
  刘国光:《建议》突出强调结构调整问题,有着国际和国内的深刻背景。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日趋激烈。不管哪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积极地参与和融入这一时代潮流。二是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原因和动力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不容回避的挑战。三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结构调整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发展,经济已表现出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也开始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问题,并取得初步成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不注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从国内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短缺经济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发展由受资源和供给约束为主转向了受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同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般性产品供过于求,而高加工度、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明显不足。二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二十一世纪初的改革将从以破除旧体制为主转入全面进行体制创新的攻坚阶段。三是在对外经济联系方面,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加入WTO的临近,开放型经济将得到更快发展。这使我们在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越来越直接地面对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压力也更大。
  可见,世纪之交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决定了我们要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这就是《建议》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主线”是为了“主题”,是为了实现较快的、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结构调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老话题了,与以前的结构调整相比,这次调整有哪些新特点?
  刘国光:我国过去曾进行过多次经济结构调整,比较大的如六十年代初“大跃进”后的调整,七十年代后期“洋跃进”后的调整,八十年代后期经济过热后的调整等。与过去的结构调整相比,这次调整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适应性调整。过去的结构调整是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种短缺问题,因此,结构调整也主要是截长补短,把各种短线补上去,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适应性调整。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商品比较丰富的条件下、在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在与世界经济的互动中进行的积极的、主动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
  第二,是纵向的提高,而不是平面的扩张。过去在短缺条件下进行的调整,供给不足是主要矛盾,因此,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增加供给数量,是一种平面的扩张和较低水平的重复。这次调整强调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不仅不能再进行盲目重复建设,而且还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经济素质的纵向提高。
  第三,是全面的调整,而不是局部的调整。这次调整不是某个地区、某个部门的局部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在内的全面调整。
  第四,是发展中的调整,而不是停下来调整。过去的结构调整,大多是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由于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和数量扩张,造成经济过热或比例严重失调时进行的,而经济过热和比例失调主要是由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的,因此,需要把投资减下来,把速度减下来,是停下来调整。这次结构调整是要通过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所以,当前的结构调整是发展中的调整,前进中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和更快发展而进行的调整,这就要正确处理发展与调整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是主要运用市场手段进行的调整,而不是靠行政指令进行的调整。过去的调整是在计划经济占主导的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依靠行政指令和政府行为进行调整;这次调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进行的,结构调整主要运用市场机制,以企业为主体。
  记者:当前,在新的发展水平和新的体制环境下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应当遵循哪些新的原则?
  刘国光:结构调整问题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问题,其中既包括调整已有的资源配置——存量调整,也包括调整新的投资——增量调整。当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重新配置资源主要应考虑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供给结构的调整只有适应市场,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目的。当前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结构调整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使资源从供给过剩的领域转移到供给不足的领域,从低效的领域转移到高效的领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过程,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需求的过程。
  第二,以科技为支撑。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这第一推动力。无论是有选择地发展适合国情的、我们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这里,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有人片面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忽视传统产业改造,认为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实际上,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只要能不断运用新技术,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传统产业同样会获得蓬勃发展。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与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信息化阶段不同,当信息化扑面而来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但如果因此就不重视信息化问题,我们就会再次丧失机遇。相反,如果我们一方面抓紧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有可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以企业为主体。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等宏观目标最终要靠微观主体来落实,因此,企业是否有活力对于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所以,一方面要抓紧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
  第四,注意发挥我国的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国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同时,沉重的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也使我们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应把结构调整与发挥我们的优势、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努力搞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合理搭配,一方面把经济技术水平搞上去,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应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推进城镇化,努力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记者:请展望一下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刘国光: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今后我国经济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一定会达到过去那样高的速度。这是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问题等都将占用一部分经济资源,从而会影响发展速度;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从增加供给和数量扩张,转移到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改善结构,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并不片面追求速度。这就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把较快的发展速度建立在更高的质量、更好的效益、更合理的结构的基础上。我相信,有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有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奠定的经济和体制基础,有“九五”时期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趋势的经验,《建议》提出的“十五”期间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从而为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开好头、起好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