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拯救中华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认为,长江流域中华鲟资源量仍在下降,如不采取果断的保护措施,不出五十年,这一古老珍稀物种将有可能灭绝——
拯救中华鲟
本报记者 高云才
  1999年12月28日下午,湖北省宜昌江段上空飘着淡淡的雾气。随着汽笛长鸣,10万尾规格达10厘米以上的中华鲟幼苗被放流长江……
  这次放流活动由农业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办。放流数量超过15年来同种规格的鲟苗放流总量。农业部副部长路明在放流现场会上说,这是本世纪一项重大的长江水生物保护工程,对下世纪恢复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和中华鲟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中华鲟资源濒临灭绝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鱼种,是分布在世界最南端、个体最大的鲟鱼,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海貌、海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中华鲟是溯河性鱼类,寿命一般在30年,性成熟需要15年,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到产卵时洄游进入长江,上溯数千公里抵达长江上游进行产卵繁殖,其生物学特性决定了中华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
  近年来,长江水污染、航运业和非法捕捞,特别是建闸筑坝,使上溯亲鱼及幼鲟受到严重危害,造成中华鲟资源迅速下降。
  专家认为,现状表明,中华鲟资源在下降,如不采取坚决果断有效措施,不出50年,这一古老物种将有可能灭绝。
  仅靠增殖放流行吗?
  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始于1990年。由四川水产资源调查组在川江和金沙江产卵场用江边栓养的办法,人工繁殖初步获得成功,并在四川江段开始了少量的标志放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分别于1983年、1984年在葛洲坝下人工繁殖成功,并开始了人工放流。随着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成为可能。
  据统计,1983年至1998年15年间,有关部门在长江投放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发眼卵和幼苗近600万尾,其中放流10厘米以上大规格鲟苗不足8万尾,由于放流的大多数是发眼卵和水花,放流后大部分成为其他鱼类的饵料,鲟鱼成活率低。虽然放流效果并不理想,但通过个体大规格放流、整体大规模放流,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幼鲟死亡率高和亲鱼洄游率低的问题。
  尚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人工增殖放流外,行政管理也是保护中华鲟资源的重要手段。为加大中华鲟的保护力度,各级政府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中华鲟资源的保护。
  国家有关部门于1988年将中华鲟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实行全江禁捕中华鲟,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作业,控制污染。同时,加强了中华鲟主要产卵场即葛洲坝宜昌江段3公里左右的区域保护,以及幼鱼入海处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资源的保护。每年中华鲟放流期间,农业部都要发布在长江干流禁渔通告,要求在长江干流湖北宜昌以下江段,分段禁止可能对中华鲟资源造成损害的捕捞。
  目前,中华鲟保护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资金的匮乏,使得中华鲟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产生了诸多困难。由于没有短期内的经济效益,中华鲟保护的科研很难立项。
  专家认为,如果中华鲟保护经费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那将是中华鲟保护之幸事,也是子孙万代之幸事。50年后,长江的中华鲟资源还需要不需要保护呢?我们的子孙期待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