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四十多万斤“烂”苞谷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4-07
第2版()
专栏:

四十多万斤“烂”苞谷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希
贵州省大定县十二区的农民都相信:“今年春耕期间的口粮没有困难。”他们说出了许多办法,其中有一件是区干部领导他们处理烂苞谷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
一九五四年雨水多,这一带的苞谷烂了不少。秋收期间,区委书记薛巨明去协助长山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秋收分配工作时,发现社员们把一些霉烂了一部分苞谷粒子的苞谷,丢的各处都是,也没人心疼。这些苞谷粒子越霉烂越多,很快就要变成废物。薛巨明从地下拾起一个苞谷,掏了掏,看了看,问大家:“这些苞谷你们准备怎么处理呢?”有些社员说:“年年都有霉烂的苞谷,反正丰收了,也不靠这点子。”原来社员们认为连年增产,不缺粮食;更加活路忙,就没有把这些霉烂的苞谷放在心上。
薛巨明听了这话,认为这是个严重问题。按照长山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计算,这样的苞谷占全部收获量的百分之五,全区加起来就有四十多万斤,这是好大的数字!要是眼看着那些好苞谷粒子也霉烂了,对农民和国家的危害多大。那天晚上,薛巨明在社里召开了社务管理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如何处理这些烂苞谷的问题。有的社员说:“干脆把它丢掉,免得传染了好苞谷。”女社员兰修荣批评了社里不爱护烂苞谷的现象。她说:“我们家底子薄,这二年刚好了一点,就只顾眼前,不管将来是不对的。”薛巨明接过去说:“兰修荣说的对!我们浪费一粒粮食,就增加一分困难。”大家觉得这话说的很有理,都主张把坏了的苞谷喂猪。好苞谷粒子脱下来,赶快磨成面子蒸粑粑吃。
第二天,有的社员脱苞谷粒子,磨面子。有经验的农民又建议,苞谷面子掺“红籽”(一种野生植物的果实),有营养、又好吃。蒸了一顿吃了,又有人提议,在里面放葱和盐巴。结果,蒸的粑粑一次比一次好吃。
薛巨明在区干部会议上介绍了长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处理烂苞谷的办法。为了使全区农民爱惜粮食,抓紧处理烂苞谷,会上决议召开互助合作代表会议进行教育,发动群众到长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参观。彝族区干部李胜民还到长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买了一百斤苞谷,打了不少的“红籽”,和薛巨明蒸了一夜粑粑,让参加互助合作代表会议的代表们都尝一尝掺“红籽”蒸的粑粑好吃不好吃,浪费了可惜不可惜?代表们一尝,都说:
“很好。”有的拿三个、有的带两个,回去后,这件事很快就在各乡传开了。家家户户脱苞谷粒子,磨面子、上山打“红籽”。这样一来,全区四十多万斤“烂”苞谷都处理了,没有浪费掉,还收了二百多石“红籽”,除了人吃,猪的饲料也解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