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寻回医学的人性温度 ——关注医学人文学的王一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8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人文观察

  寻回医学的人性温度
  ——关注医学人文学的王一方
  本报记者 卢新宁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患病后无助地赶往医院,几个小时身心俱疲地排队挂号候诊后,面对的是训练有素的医生例行公事的冰冷提问和检查。“医本仁术”,然而,现代化的医院设施常常与令人心寒的职业冷漠形成巨大反差。
  “医学倘若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就会失去应有的人性温度。”41岁的王一方相信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医学后技术因素大大膨胀起来,而人道因素没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张扬,于是出现了失衡,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
  与此同时,我们的医学院校教育也在越来越追求纯粹的技术知识的攀升。对于中国的医学人文传统,以及西方医学中源于古典人文主义与宗教的普爱精神都比较隔膜,掌握的只是一些工具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在西方,却更为关注医学人文主义的教育。例如在医学课程中开设讨论课,就莫里哀戏剧中的一个医生形象,或者蒙田的小说《无医之处》展开讨论,引发学生思考医学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关注隐藏在医术之后的文化、伦理特质。
  病人是最需要关怀的人,作为消费者,他们又是最为无力的“弱势群体”,因此医德如何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底线。说到这里,王一方动容陈词:已经有无数惨痛事实说明,医德的堕落、人文关怀的缺失对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现代医学来说是多么可怕。人们常说,出色的外科医生要有鹰一样明亮的眼睛,狼一样敏捷的手臂,但永远不要忘了身为医生,还需要菩萨一样仁慈的心肠!这才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医学的生命之所在———人性的温度。
  当过医生的王一方至今还记得,陪伴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走向死亡的过程,那种在生的渴念和挣扎中显现的生命的庄严感,持久地震撼着他的心灵。王一方说,其实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到骨灰陈列室去看看,那些冰冷的骨灰盒与笑容可掬的照片的残酷映照,会让人更好地理解生命的诞生与死亡,理解自己在生死之间工作的性质。因为,“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真正地体会作为医生的使命”。
  王一方:在湘江上游当过三年船工,医学硕士,曾为内科大夫,后入出版界,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现为青岛出版社编审。曾主编《医学与人类文化》,策划编译《生命伦理学的基础》、《柳叶刀译丛》,正在撰写《医学走向多元关怀》对话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