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接续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文传统 大学教授客串中学语文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8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观点新闻

  接续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文传统
  大学教授客串中学语文课
  王六一
  ●不是要取代中学教师,而是想给孩子提供另一种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
  ●中学阶段得到名师指点,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
  1997年从《北京文学》发端,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讨论。北京三辰影库音像电子租赁公司闻风而动,邀请50余位大学教授讲授中学语文,准备摄制成100课时的系列讲座光盘。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鲁迅文学院等一流学府的专家、教授欣然接受邀请。讲座内容一半是中学语文书上的篇目,一半是教授们研究经年、各擅所长的文学名作。何镇邦教授主讲冰心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和宗璞的《哭小弟》,程光炜教授描绘普希金的诗歌《致大海》和《致恰达耶夫》,何乃英教授演绎《一千零一夜·辛巴达航海记》……
  教授们与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是免去了对课文进行模式化的分析、举例、造句的负担,而融入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从始至终有血有肉、声情并茂、引人遐想、富于启迪。钱理群教授在讲解《孔乙己》时,避开了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牺牲品这一惯常的角度,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鲁迅要选择小伙计作为叙述者。孔乙己的悲剧不仅在于他可有可无的地位,而且在于周围的人把他的不幸当成笑料的看客心理。钱理群教授坦言:“我们不像中学语文老师那样熟悉、理解中学生,也不可能取代中学语文老师的作用,但我相信,对一部文学作品应该有多种理解。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显得单一、模式化,这一讲座提供了另一种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能开启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他感慨地说,其实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知识界一直都关心中学的语文教育。当年蔡元培、胡适、叶圣陶、朱自清等名家、大家都曾参加过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我们今天所做的,无非是恢复这一良好的传统。周国平研究员谈到,在国外有许多文学大师、著名学者到中学兼课,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就在中学教过书。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可塑性很强,那些天赋较高的孩子能否得到名师指点,将对他们的前途产生重大影响。
  那场讨论的发起人之一王丽老师应三辰公司之邀参与策划这一项目。她沉痛地表示:“我国语文教育的积弊深重,跟长期以来与学术文化界处于隔绝状态、自成一个封闭的体系有关。从教材的编写到作品的阐释,都形成一套牢固僵化的模式,严重损害了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领悟力,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辰公司还将邀请雷颐等知名学者讲授中学历史、中学地理。这些讲座光盘将收入“三辰影库”,与该公司几千部影视片光盘和电脑软件一道,构成很可能是中国民间最大的教育资源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