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天水之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5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天水之水
  杨闻宇
  “天水”二字颇具诱惑力,很能吸引人。文化人听见这两个字,心里就感到熨帖、舒服。这个高雅圣洁的名字是从何产生的呢?人们多方研究,难得其解。
  天水作为“行政区”,这个名称开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水经注》里说道:“北城中有湖水……故汉武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传说是郡前有湖,白龙绕空行雨,致使天水这地方灵泉丰富。杜甫说是“清渠一邑传”,这清渠溪流从逶迤上下的南北两山流离而下,决不止一条两条。上年纪的人都说,过去,城南“官泉”,水源离地面仅三尺许,水量可供全城人饮用。天水的名泉有北流泉、八卦泉(又名玉泉)、甘泉、清水的小泉、武山的龙泉,现在的清水、武山、街子还都有温泉。一些有钱人解放前从咲河到渭河,自渭水东下秦川(宝鸡),不乘马不坐轿,是坐船下去的,虽然无法考证渭水两岸有没有猿啼之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味儿多少是有一些的。生于天水的岳维宗先生1998年9月21日发表在《天水日报》上的考证文章认为:“‘天水’一名之来源,确因灵泉之丰富而来……天水一词的产生,我想肯定在汉武元鼎三年以前就有了,不然,怎么突然取名‘天水郡’呢?”
  倘是秦汉以前就有“天水”二字,这二字就更值得认真追究。如今,天水市东面入口处有一座汉白玉雕像,一位女性身姿健美,长发后披,仰对苍天,这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奥运会上正扔铅球的运动员。我从汽车上瞄见之后,一下就想到了古代那个挺身补天的女娲。秦安的陇城镇有女娲氏故里,有过黑白二龙交互升天的巨石,还有一个女娲洞,使我进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揣测。上古的有名传说是女娲补天,天如不漏水,女娲何必炼五彩石往天上补呢?!天若漏水,“天水”这个地名就大有来头。“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秋季雨多,人们常比喻说“天漏了”。天水这个名字,也未必就是“天河注水”,但起码可以证实这个地方在古代雨量是很丰沛的。否则,“天水”二字就无从解释。这里是伏羲故里,伏羲时代距女娲时代,总是切近一些的。
  天水有这样独特的一笔水利资源,而且其急遽蜕化的年限并不很远,才半个世纪光景。当代的天水人在现代化与高科技手段的辅助下,有没有决心、能力花上十年二十年工夫,重启水源、恢复天水旧观呢?
  女娲是“补天”,当代人反弹琵琶,这叫“开天”———如果能打开秦岭山中水葫芦的盖子,在天水南北两山又种树种草,将天上地下之水重新引回来,便为天水招回了自己鲜活湿润的灵魂。天水一旦有了自己的灵魂,它将是二十一世纪出现在西北土地上的一座真正的“世外桃源”。
  日本首相去了敦煌,愿出巨资保护敦煌;克林顿到中国,第一站要求去西安。这是为什么?因为那里有值得珍惜的文化和人文资源。敦煌与西安之间有个天水,有品位极高的麦积山石窟,这二位为什么不提出在天水停一停呢?我以为天水的天时、地利都具备,问题出在天水人自己身上。南郭寺的北流泉是天水名泉,现在用“铁将军”锁上了,原因是塑料瓶之类什么都往下掉,污染了,喝不成了。人家日本、美国的客人到天水来看什么呢?看咱们伏羲的传人在“大开发”的旗号下对文物胡乱整治、肆行破坏吗?!
  我在大学时的老师千里青,去年写了篇《风尘南郭寺》的文章,说是南郭寺半山腰晚上灯火通明,那是寺院旁的开阔地上搭了许多蒙古包式的帐篷,是款爷们特地到这儿歌舞度夜、逍遥自在、销魂享受的“乐园”……
  天水是西部重镇,也是陇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城,其开发倘是朝着这么个方向大幅度倾斜,我以为无药可救,只有沉沦,也只有衰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