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劈出长江“第四峡”——记建设三峡永久船闸的武警水电部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7
第1版(要闻)
专栏:

  劈出长江“第四峡”
  ——记建设三峡永久船闸的武警水电部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吴天智 新华社记者 黄秋生 新华社通讯员 方金勇
  三峡,万里长江上最为壮美的景观。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官兵经过多年艰苦鏖战,在这里削平18座山头,劈出了全长6.4公里,当今世界上水头最高、规模最大、级数最多的双线五级人工航道——三峡永久船闸,被人们称作可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相媲美的长江“第四峡”。2000年金秋,出席第二十届国际大坝会议的中外水电专家参观了这个船闸,禁不住称赞这是惊世之作。
  挺进三峡——用忠诚和力量劈出长江新峡
  正在兴建的永久船闸,位于长江西陵峡中堡岛左岸,其土石开挖量占三峡枢纽工程开挖总量的41%,其中花岗岩占47%,总工程量相当于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的美国邦纳维尔船闸20倍以上。船闸建成后,万吨级船队可由上海直抵重庆,客货运输能力相当于20条京广线。
  1994年春天,武警水电部队主动请缨,并以一流的资质和雄厚的实力中标。曾在引滦入津工程、西藏羊湖电站建设中创下辉煌、被誉为“水电铁军”的某部,受领了施工任务,几千名官兵和数百台大型机械冒雨开进了坛子岭,在数十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间摆下了开山劈石的战场,拉开了永久船闸施工的序幕。
  永久船闸施工是钻爆、挖掘、运输、锚固四大工程立体摆线布阵,流水交叉作业,现场协调要求高,各级指挥员必须跟班作业。年近花甲的副指挥长廖多柞,是一位同山水打了40多年交道的“老水电”,自从带先遣队到三峡工地,就住进潮湿的帐篷,虽然从工地坐车到家只需半个小时,可他很少回去,就连93岁高龄的老母亲几次抱病在床,也顾不上回家照料。
  一张张沾满尘土的笑脸,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背影,蕴含着一串串动人的故事——
  副指挥长张积仓,自愿舍弃厦门市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动申请到三峡,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险情大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福建籍战士钟森华每天在钻机台上工作10多个小时,6年里钻出上万个深度炮孔,相当于打穿了150多公里厚度的花岗岩,被评为“三峡优秀建设者”。
  挖掘机手廉振江三次推迟婚期,5年里在工地上奋战了1.6万多个小时,挖走了80万立方米的土石,创单机挖掘时间最长的纪录,被誉为“三峡愚公”。
  大型自卸车驾驶员王世武胃溃疡时常发作,却从未休过一天病假,创下了年运输土石9万多立方米的最高纪录,成了闻名三峡的“运输大王”……
  六个春夏秋冬,六载寒来暑往。18座花岗岩山头在官兵的脚下消失了,留下了一串串令人惊叹的数字:一期地面工程提前8天告捷,共挖土石1920万立方米,创下水电行业单项工程月开挖进度152万立方米的世界纪录;二期工程开挖花岗岩2204万立方米,边坡直立墙最深开挖176米,写下了“三峡第一速度”;一、二期工程开挖土石总量达4124万立方米,如果垒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绕地球一周……
  征服三峡——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世界奇迹
  永久船闸是三峡三大主体工程中难度最大的通航建筑物。当官兵们削平18座山头之后,一系列难题又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二期工程遇到的第一道难关,是花岗岩面的直立墙开挖。全长6442米的人工航道,分为上行和下行两条航线,除上游和下游的引航道外,仅闸室段就长达1637米。按设计要求,施工部队要像切豆腐一样,在震旦花岗岩山体间开挖形成两条深176米、宽37.5米、中间留有60米宽中隔墩的平行石槽,而且深槽底部68.5米的直立墙,总体偏差不得超过20厘米。
  面对这个中外船闸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设计,总工程师周光奉冒着风险请命出征。他带领科研攻关小组,先用英国、瑞典、日本制造的5种最新型钻机进行炮孔钻打试验,都没有解决炮孔的精确度问题。在那段压力比岩石还沉重的日子里,周光奉和战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最终根据船闸岩石的特性,摸索出了手风钻和快速架子钻相结合的办法,一举钻孔成功。
  初战告捷,官兵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锚固战斗。为了确保边坡直立墙和中隔墩的稳定,设计要求用抗拉力100吨级至300吨级、长度为29米至60米的锚索进行穿岩锁固,锚固水平误差不得超过1%。这项艰巨的任务,落在了突击队队长段伟和他率领的锚固队官兵的肩上。刚开始,他们接连打了3个深度对穿锚孔,都因水平系数超过设计标准而报废。段伟并没有气馁,连续两个多月“泡”在工地上,琢磨岩石的生成特性,研究钻机的导振原理,分解钻杆的特殊结构。数十次试验后,终于发现水平锚孔误差过高的问题出在钻机上。于是,他对美国生产的钻机导振器和排架搭设工艺进行改进,使钻孔误差率降到了0.8%左右,很快将第一个深度水平锚孔准确地打在了60米宽的中隔墩岩石上。
  五个春秋的风霜雪雨,4200多束锚索和13万根锚杆,连同官兵们的心血和汗水一起穿入岩石,锚索、锚杆钻孔的总长度相当于穿透整个地球。
  自从水泥问世的200年间,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工程像三峡永久船闸这样,将1.5米厚的混凝土均匀地浇筑在高68米、长1637米的四面直立的岩壁上。1992年2月,武警水电官兵采取冰水降温、覆盖养护、多卡模板、整体滑模等新技术、新工艺,在南北两线同时展开浇筑作业,使薄壁混凝土浇筑达到了快速、优质、稳定的标准。
  随着永久船闸施工的顺利进行,武警水电官兵创下了一项项世界纪录:高边坡支护稳定,双线五级船闸连续开挖成功;单项工程月开挖进度达到152万立方米,建基面积54万平方米光面爆破成功;单项工程闸、坝、井、洞立体交叉施工成功,船闸内直立墙开挖平整;4200多束高精度对穿锚索,13万根高强锚杆嵌入岩石,薄壁衬砌墙砼浇筑成功……
  情注三峡——用青春和热血铸就时代军魂
  三峡地区气候变化无常,施工环境异常艰苦。岩石开挖作业面上的官兵,每天要忍受高达140分贝的噪声,吸进不断扬起的粉尘,一班下来嘴里吐出的全是泥痰。一期工程开挖的攻坚阶段,两个开挖大队兵分七路展开会战,并把一天三班作业调整为两班作业。开工当年的春节,官兵们只在年三十休息了半天,吃顿饺子就上了工地。
  混凝土浇筑作业面上的官兵,整天泡在泥水里,双脚沤烂红肿,有的痛得连雨靴都穿不进去。爆破作业面上的官兵,为了施工现场的安全,只能在早晚两个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爆破作业。他们每天凌晨扛着炸药、打着手电筒走上工地,傍晚再爬上山坡打孔装药。船闸施工现场属于雷区,爆破作业险象环生,时刻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在一次爆破中,腾起的巨大气浪将副中队长胡浪林掀起,跌入了15米深的高边坡下,他身负重伤,被送进了医院。就是这样,也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没有一个人走下火线。
  进驻三峡工地以来,参战官兵从未休过双休日,逢年过节也不能同家人团聚。副指挥长王青屏和总经济师徐佑玲,是一对醉心于水电事业的模范夫妻。20多年来,夫妻俩参加建设了一个又一个大坝电站,唯独没有给自己和孩子建起一个安宁的家。女儿从小随爷爷奶奶长大,结婚时,王青屏在三峡工地上忙活脱不开身,只能发回了一封祝福的电报。
  除夕依山向天笑,中秋捧月梦团圆。驾驶员王现河,父亲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家里接连发来几封电报催他回去。当时正是大会战的关键时刻,他每次收到电报都悄悄装进口袋里,仍然驾驶自卸车在山谷间来往穿梭。半年后父亲病逝的消息传来,他请假到邮局含着泪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又在工地上朝着家乡的方向为父亲磕了三个响头。
  1995年1月8日,在永久船闸工地,从军26年的许国宝遭遇突发事故身亡。战友们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位参加过10个大型水电工程建设,62次被评为红旗车手的硬汉子,生前竟背着一个沉重的家庭包袱:家里遭火灾烧了房子,妻子和双方的父母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为了帮家里渡过难关,他平时省吃俭用,却从不向领导叫苦和影响工作。
  在三峡永久船闸艰苦鏖战的几年间,武警水电部队先后有48个单位和148名个人立功,有7人被评为“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有12名官兵负伤致残,4名官兵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三峡永久船闸,这条人工大峡谷中的“黄金水道”,是武警水电部队在祖国的大江大河上建起的又一座不朽丰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