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听纳西古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5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边走边看

  听纳西古乐
  童臣贤
  赴昆明出差,听说滇西的丽江古城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我和几位旅伴慕名而去。
  古城的古朴奥秘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突然,我们在弯弯曲曲绕城而流的玉河边,看到一幢毫不起眼的古老庭院的大门边挂着一块“中国大理纳西古乐会”的牌子,对音乐的喜爱驱使我信步走进庭院大门,原来当天夜里就有古乐表演。
  离开演还有一段时光,我抓紧时间找到一位负责古乐会招待的小姐,希望能了解古乐会的一些情况。古乐会会长兼主持人很礼貌地对我说:“马上就开演了,我把你的提问穿插在我的主持词里,好吗?”我欣然同意。
  古乐会开始,年届古稀的主持人不失潇洒地走上舞台,微笑着首先用汉语和英语简要介绍了古乐团的阵容、历史和成就。第一首古乐便在大厅里回荡起来……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他们为观众演奏和歌唱了《浪淘沙》、《山坡羊》、《水龙吟》、《步步娇》、《清河老人》等近二十首唐宋以来的辞曲音乐。据说这些曲子都是经过几百年的传唱,是光阴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精品,所以每一曲终了,观众都被音乐的深刻内涵和优美的旋律感染得兴奋不已,掌声持续良久。当演奏员用竹笛吹奏丽江白沙细乐之一的元代“安魂乐”——《笃》的时候,节目主持人解释说,这首曲子可以直译为“让灵魂洗个澡”。这首曲子悠扬哀婉,荡气回肠,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纳西族民歌手不用麦克风,只用原声歌唱《插秧调》,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大概是对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音乐人”的“假唱”的反叛吧……据说古代的“音乐”概念就是指声乐。人的原声不需要凭借其他任何工具,是所有“乐器”中最美的一种。难怪歌手的歌声对观众产生了那么大的魅力。
  主持人介绍说:“纳西古乐”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这些年乐团曾先后去英国、挪威、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演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他们的演出获得了国内外不少学者、专家的赞扬和极高的评价,一些专家认为“纳西古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特色文化景观之一,“纳西古乐”中存活着的唐宋音乐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占有无与伦比的辉煌地位。我国中央音乐学院终身名誉院长赵沨说: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外乐坛称中国《音乐史》是“无声的音乐史”。自纳西古乐一九九三年的北京之行后,“中国音乐史不再是无声的音乐史了”;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吕骥称“纳西古乐”为“活的音乐化石”。我以为这些并非溢美之词。你看,演出时那些年过古稀的乐师们身着长袍马褂,缓缓就座,他们的美髯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古风,他们操着古筝、三弦、笛子、芦管、胡琴以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曲项琵琶”、二百多年历史的十面云锣等古乐器,十分虔诚地演奏,满台音乐非常细腻,音乐语言非常丰富,他们是在用心来弹奏!听了他们的演奏,使人久久沉浸在历史之中……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相信纳西古乐能给每一个聆听者带来一份惊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