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仍是可能的——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8
第2版(经济)
专栏:学《建议》 看“十五”

  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仍是可能的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
  沈强
  如何正确面对机遇和挑战,在“十五”期间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日前谈了看法。
  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仍是可能的
  谈到未来的经济增长时,刘国光认为,虽然从个别年份、局部领域看并不排除出现两位数增长的可能,但从中长期平均趋势来看,期望我国经济能回复到过去20年那样,实现年平均接近10%的增长速度是不大可能的。然而在5—10年的较长时期内保持比“九五”略低的7%—8%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则仍是可能的。
  他认为原因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从有利方面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有较高的储蓄率,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建设,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未来发展打下了一个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持久不衰的活力,无论是消费需求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潜力都极为巨大。
  另一方面,面临的制约因素也不少。如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素质、创新能力及其相应的体制要求会越来越高。刘国光认为,在下世纪初5—10年里,把经济增长速度把握在7%—8%左右的较快水平,有利于我们把更多的力量用于深化改革、结构调整、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也就是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也强调,完成“十五”计划,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赖于在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刘国光认为,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历史趋势,且有一定的阶段特征。在工业化早期阶段,由于要进行大规模有形资本的积累,经济增长往往呈现出粗放型增长的特征,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本的积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这时经济增长将呈现集约增长的特征。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这都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在自发状态下实现的。但我国作为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有自己特殊的资源禀赋和历史起点,因此必须自觉地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其构造体制基础,这样才能把这一自发的历史过程转变为自觉的行动。
  刘国光认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下世纪初的5—10年,如果我们能在7%—8%年均增长速度基础上,创造出比过去两位数增长速度时更好的效益,更合理的结构,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那将是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吸引力的一个佳景。他认为,最近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预定下世纪头10年,我国GDP再翻一番,也就是年均增长7.2%,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考虑。
  既要抑制通缩,又要警惕通胀
  谈及“十五”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时,刘国光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三大需求虽然全面回升,但是出口拉动因素转趋削弱,而内需回升仍然缺乏牢固的基础。从消费需求来看,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收入难度较大,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也难以把握。从投资需求看,主要是如何启动非政府投资,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并使之形成持续增长的机制。因此,“十五”前期,为了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较快增长,仍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如明年仍需增发国债,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促进社会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使城镇职工收入也形成持续增长机制等。同时,也要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和警惕通货膨胀抬头。要作好准备,适时向中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过渡。
  刘国光认为,如果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同时富余生产能力大大削减,物价持续上升,就要考虑财政货币政策的转向,减少国债余额和降低赤字比例,适时调整利率水平等等。目前我国仍有富余的生产能力,存差也还较大,债务余额占GDP比重尚未达到警戒线,消费品物价水平由负转正刚刚开始,多数消费品仍是供过于求,因此,近期对于通货膨胀的危险不要看得过重。刘国光同时表示,由于投资回升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回升,这势必会对整个市场价格产生影响,推动价格进一步攀升。由于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滞缓,最近市场供求形势稍有好转,恢复已经压缩的多余生产能力,盲目扩大加工能力的趋势重又抬头,争投资、争项目的“热情”又重兴起。今年粮食出现大幅度减产,今后几年粮食形势亦不容盲目乐观。要认清通货膨胀问题的形成,往往是一个渐进积累并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考虑连续几年实施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对刺激需求所产生的累计效应和滞后效应。国家财政主要向商业银行增发大量国债,如果最终导致中央银行超常增发基础货币,会形成价格上涨的压力。如果较多的国债投资项目最终效益不好的话,也会造成财政状况的恶化,最终也会导致价格上涨的压力。因此,我们既要抑制通缩,又要防止通胀,在继续巩固经济回升势头的同时,警惕物价上涨压力增加过快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