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能否建立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扎根于贫困县河南虞城的科迪集团作了肯定的回答。 解读科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1-27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能否建立龙头企业,带领农民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扎根于贫困县河南虞城的科迪集团作了肯定的回答。
  解读科迪
  本报记者 王慧敏 彭俊
  编者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但是,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金短缺的广大中西部贫困地区,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通过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致富,谈何容易。
  然而,河南虞城县依托科迪集团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经验证明:在具备一定条件的中西部地区,只要有一个好的企业带头人,只要遵循市场规律努力开拓进取,只要协调好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成功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并不是一个空想。
  能人张清海
  任何成功的企业,都离不开一个有胆识、有能力的当家人。科迪也不例外。
  可以说,没有15年前张清海的艰苦创业,没有张清海在几次关键时刻的大胆决策,科迪集团成不了今天的气候。
  45岁的张清海慈眉善目。从他脸上,你看不出哪怕是一丁点儿叱咤风云的痕迹,有的仅是饱经沧桑的底蕴。
  1985年,张清海30岁。对一个中国男人来说,30岁意味着立业。然而当年的张清海,找不到一丝成就感。
  平心而论,在河南虞城县利民乡张楼村,张清海算是一个有能力、爱折腾的人。在公社时期,他干成了一件张楼村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让全村人每人一年分到了85公斤小麦;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他带领本村几十个青壮劳力闯关东、做买卖,结果折戟沉沙、心碎而归;在改革初年,张清海四处奔波:北上贩过木头,南下倒过大米,然而他最终发现,经商并非自己的人生终极道路。
  1985年早春,自觉一事无成回到家乡的张清海,某天对着家门口粉红色的桃花突发奇想:村里乡亲每年种那么多果树、收那么多果子,总是卖不出好价钱,甚至烂在地里,干吗不办一个罐头厂呢?
  腾出自家的两间草房,安上900元买来的一套旧设备,张清海的实业生涯就此起步。厂子虽小,却有一个大号:科迪。
  从当时国内市场的大环境看,包括果品在内的农产品首次出现卖难问题,而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罐头食品前景诱人,张清海办实业的第一步就踩准了市场的节奏。辛苦操劳三个春秋下来,张清海的账本上多了好几万块钱。
  1987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张清海敏锐地感觉到,小作坊式的加工业有被市场淘汰的危险。于是,他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上机械化铁听罐头厂!此后几年,张清海的铁听罐头生产线由1条扩大到10条,日加工能力由10吨扩大到150吨,并由此在日益膨胀的食品市场中神速攻城掠地:到1994年,张清海的罐头占领了整个东北市场和大部分华北市场,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
  然而,张清海并没有就此止步。同年底,风头正健的张清海瞅准市场商机,斥资2400万元上了年产3万吨方便面、年产万吨速冻食品的生产线。在上述产品畅销的情况下,他又果敢地上马了一个万头奶牛饲养场,使科迪逐步壮大成年销售收入达14亿元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食品工业集团。
  失去农民,就失去企业
  搞农业产业化,张清海有一个理念:企业再大,也不能离了农民。
  “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市场问题,而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中国有近10亿农民,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要培育农村市场,关键是怎样让农民手里有钱。
  “如果说,农民不能通过与企业建立的共同体增收,这样的产业化就是失败的产业化,这样的企业早晚要垮台。失去了农民,最终将失去企业。”张清海的这一套理念,在虞城显得尤为重要。
  虞城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94年,中国政府着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国务院直接扶持的贫困县中,虞城县赫然榜上。解决温饱、脱贫致富,不仅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也是当地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
  “农业产业化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增加收入,使农村社会迈向现代化。”有此认识的张清海,尤其重视处理好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
  “反租倒包”,是张清海的主要法宝。
  虞城地处黄河故道南侧,苏、鲁、皖、豫四省结合部,土地盐碱贫瘠,祖辈们靠刮盐土、淋小盐糊口,单一的种植业维持不了温饱。
  以每亩地500公斤粮食的“价格”,把农民的承包地“反租”过来,再包给农民耕种,是张清海“反租倒包”的主要内容。农民按照企业的规划,在土地上种植特种蔬菜、培育优质牧草、喂养良种奶牛。如此一来,土地成了企业的“第一加工车间”。而农民,则成了企业的“编外工人”。企业从农民那里获得土地,农民则从企业那里获得两次收益:出租土地的粮食和按企业保护价出售农产品的钱款。同样一亩地,“反租倒包”之后,农民的收益比以前种粮食增加了5—10倍。
  据统计,90年代以来,科迪集团通过种种形式给农民带来的效益达到2100万元。附近60%的劳力围绕“科迪”从事种养业,公司间接带动的从事销售、运输及配套加工的人数在6万人以上,并且逐年增加。靠着这一家企业,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走上了温饱、富裕的道路。
  打造钢铁龙头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龙”型经济:龙头是企业,腰身是基地,龙尾则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企业不强,龙头不昂,则整个龙身就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张清海深谙此理,他对企业的人才培养、内部管理和经营方向也就格外重视。
  科迪集团的根在农村,员工大部分是农民。为了使员工完成从普通农民到合格工人的转变,张清海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新人进厂先行军训;上岗前再进企业自办的职工学校接受培训;上岗后还得参加外请专家、教授举办的各种培训班。
  为了吸引更高层次的社会人才,公司去年建成一栋面积为120多平方米/套的公寓,以及数栋单套面积达320平方米的别墅。目前,先后落户科迪的全国各类管理人才就达200多人。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在科迪,没有特殊员工,无论谁,只要违反规章制度,都要受到严肃处理,张清海的亲戚也不例外。记者在采访中,曾多次听到身为董事长、总经理的张清海处理自己亲属、亲戚违纪行为的事例,有的甚至被他炒了“鱿鱼”。有人认为他处理得太重了,可张清海很明白:连自己的亲人都管不住,还怎么去管别人!
  今天的科迪,已经创造了一系列非凡的业绩:罐头产品内销连续十年居全国第一位,出口连续三年居河南省第一位;速冻蔬菜出口在全国名列前茅;方便面和速冻微波食品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同行业前列……
  然而,科迪并未就此满足,他们还要做得更大、更强:一个万头奶牛养殖场已经建成;一个4万亩的高效农业园区正在兴建;一个5万吨速冻蔬菜加工生产线、一个6万吨鲜奶加工生产线正在组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